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西藏农牧业科技进步造福百姓

时间:2012-01-04 18:44:27   作者:

穿过寒冷的拉萨街头,步入热气腾腾的娘热路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满目皆是鲜嫩的蔬菜和水果。“拉萨市场冬季供应的蔬菜品种有几十种,大多是本地产的大棚蔬菜,就连茄子、黄瓜、韭菜、蒜薹这些反季节蔬菜也不再从内地进货了。”卖蔬菜的摊主尼玛次仁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

    现在,拉萨市民能吃上本地产的蔬菜,都得益于农牧业科技的进步。时光倒退十几年,西藏的蔬菜主要依赖区外供应,菜价比肉价还贵,人们到内地探亲、出差返回时,行李包内总是塞满了蔬菜瓜果。

    为了解决我区群众“吃菜难”问题,我区成立了自治区农业试验场和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开展选育良种、繁殖试验示范,并引进塑料大棚、高效日光温室等技术和设施,推广地膜覆盖、大棚套小棚等配套技术。

    与此同时,围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全区各级农牧部门以引进、消化、吸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大力推广作物栽培、高效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并不断加大高原特色农畜产品自主创新力度。那曲地区古露镇奶制品加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厂于2004年10月由68户牧民合股开办。如今,该厂生产的“羌牛牌”酸奶不仅畅销那曲,在拉萨也很走俏。这是牧民群众第一次运用科技帮自己赚了钱。

    那曲地区古露镇2村的阿龙告诉记者,他们家每年向奶制品加工销售点售出的鲜奶、酥油、奶渣、拉拉等奶制品,收入全部加起来有5000元左右,占到了家庭现金收入的一半。“以前只知道靠天吃饭,现在科学技术帮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受益于科学技术进步的阿龙显得很高兴。

    自治区农牧厅的工作人员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农牧民栽培藏红花半亩就可创收几千元以上,花瓣和花粉加工后的价值更高;林芝地区的农牧民过去大多靠伐木增收,现在代之以饲养藏猪、藏鸡、奶牛,种植蔬菜瓜果,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增收步伐更大了,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随着科技支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区的藏毯和高原绿色食(饮)品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明显提升,藏药开发和藏药材标准化研究取得新成绩。特别是实施“金太阳科技工程”以来,太阳能沼气和太阳能极热供暖技术和相应产品的开发,填补了西藏的应用空白。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