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乐天宇与毛泽东的《答友人》关于“友人”之考证

时间:2012-01-05 19:02:26   作者:

 

乐天宇与毛泽东的《答友人》
——关于“友人”之考证
李政权
江东镇初级中学 广东 潮州 515637
[摘要]毛泽东诗词中“友人”是指谁?一般的说法是指周世钊,也有人说是指周世钊、乐天宇、李达三人。这种情况在毛泽东诗词中是绝无仅有的。作者经多方考证认为是指乐天宇:一是因为他们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是同校;二因为乐天宇是南泥湾开发的总设计师;三是有乐天宇的《九嶷呈毛公》一诗为证;四是因为有他的生前的同事、亲人、朋友的见证;五是乐天宇本身的原则最为关键。毛泽东诗中内容均指湖南故实,也与《九嶷呈毛公》中所在所指相符。
[关键词]毛泽东;《答友人》; "友人" ;周世钊 ;乐天宇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无论是致词、和诗,还是答诗均有所指,唯有《答友人》一诗中的“友人”众说不一。据我所收集的相关材料有如下几种:公木先生的《毛泽东诗词鉴赏》在题解中称:“原诗无序,本事不详,友人指谁,所答何事,实难臆断。诗中所写,都是湖南故实,……此律所答之友主要指周世钊”;[1]郑广瑾、杨宇郑编著的《毛泽东诗话》则称:“‘友人’指周世钊,作者手迹原题为‘答周世钊同学’,后改为‘答友人’”;[2]中央文献出版社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集》[3]所持观点与此相同。再看石磊主编的《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中所提到的是三人,即周世钊、乐天宇、李达;[4]还有一说则十分肯定地说“友人”就是周世钊。在前面列举的文献中只有石磊著中提到了乐天宇,那么“友人”到底指谁呢?
一、“友人”并非周世钊 ,应该另有所指
纵观毛泽东诗词,各诗均直书其名,所答何诗也有原诗,如《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六言诗·给彭德怀》等都有写明。唯有在《答友人》中未写明所答友人是谁。
众书刊没有一致的答案,大多数的人认为是指周世钊比较确切,其理由是周世钊是毛泽东的在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同学,后来又是湖南省第一师范的校长,与毛泽东交往较为频繁。后来他还曾经致信给毛泽东要求他题写校名,感情深厚,这些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仅凭毛泽东与周世钊的这些关系,还不能有力地证明《答友人》中的“友人”就是周世钊,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就拿《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10)来说吧,答的就是周世钊本人的《七律·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一诗。况且所和之诗的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的(两首诗见后面的附件),如果说这一首诗也不足为凭的话,请参阅《毛泽东书信赏析》一书,书中就有多篇是致周世钊的书信,这些书信大多写于《答友人》之前,且都是直写周世钊其名,为何在后来又称周世钊为“友人”了呢?而不称“同学”或“同志”了呢?原因在哪儿?没有被答的原诗作对照,说“友人”就是周世钊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二、“友人”应指南泥湾开发总设计师乐天宇较为合理
在九嶷山,现在凡是在50岁左右的人都会唱由宁远县文化局谱曲的《七律·答友人》。这首七律与《南泥湾》歌曲一样广流传。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乐天宇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乐天宇(1900——1984),1900年生于湖南省宁远县官桥乡麻池塘村,是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解放后曾担任北京农业大学的校长,逝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16年考入长沙第一中学,1920年考入国立北平农业大学。在长沙一中时,与毛泽东是同校,二十世纪20年代初,两人又在北京大学杨怀中先生客寓里见过面(后来在创办九嶷山学院时,乐老一直将杨怀中先生像挂在学院的办公室里,乐老去世后也照样挂着),1921年乐天宇就是中共预备党员,1924年成为正式共产党员,是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这些可看作是答“友人”的初起阶段吧!
但在往后的革命斗争和工作中尤其是在南泥湾的开发中,这位九嶷山人就更让毛泽东刮目相看了,他们曾是老相识,乐天宇又是林业方面的难得人才,当年“投奔延安的乐天宇不为做官”,而是做起了对边区森林的考察,写出的《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摆在了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的案头,引起了高度重视。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困难可想而知。毛泽东说:“我们既要有强大的军队,也要有科学家队伍,还要有突破敌人经济封锁的生产大军。”[5]乐天宇此时遂被任命为自然科学院生物系的主任。后来又经过实地考察和朱德对“南泥湾”的亲自定名,在乐天宇的笔下第一次出现了《开发南泥湾计划图说》。毛泽东在翻阅《开发南泥湾计划图说》时自言自语地说:“这个被遗忘的南泥湾,今天被这个九嶷山人发现了。”[6]开发的南泥湾此举解决了人民军队的粮食问题,在“南泥湾是个好地方”的歌声中,南泥湾变成了米粮仓,还诞生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众人耳熟能详的毛主席语录。1949年10月全国解放后,乐老曾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这些可以看作答地“友人”的第二阶段。
前面将“友人”是指周世钊的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有材料说,当时给毛泽东送礼物的有周世钊、乐天宇、李达三人。周世钊送的是一枝泪竹做笔杆的毛笔,乐天宇送了一截九嶷山产的泪竹并附了一首诗,李达也送了一件家乡特产。乐天宇的诗是《九嶷呈毛公》( 1961年 )(此诗由乐天宇的侄儿乐桂生提供,亦有人说诗题是《天宇呈毛公》,但我无文字依据,该诗写就于玉管岩汉朝蔡邕的《九疑山碑》石刻前),诗云:
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舞龙。
南接三千罗浮秀,北压七二衡山雄。
西播都庞越城雨,东嘘大庾驰田虹。
我来瞻仰钦虞德,五风十雨惠无穷。
为求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石枞。
瑶汉同胞殷古谊,长林共护紫霞红。
于兹风雨更调顺,大好景光盛世同。
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诗云: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对照两首诗的内容,可见毛泽东所答之诗是有针对性的,而且这首就是当年连同泪竹一起送毛泽东的那一首诗,在时间上也是吻合的。1961年是我国连续三年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期中的一年,当时中央有派调查组前往全国各地调查,乐天宇回到了湖南自己的家乡九嶷山进行调查,期间登上了三分石,考察了九嶷山的泪竹区(九嶷山畚箕窝村是泪竹的中心区),回京时将九嶷山产的两根泪竹切成四截,一截送给肖克,一截送给李维汉,一截自己留着,还有一截送给了谁呢!那就是毛泽东,毛泽东是领袖、挚友、又是诗人,于是并同《九嶷呈毛公》一诗赠给了毛公。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诗中的“九嶷山”、“斑竹”、“洞庭”、“长岛”正如公木先生所说的,都是湖南故实,“九嶷山”即乐老的故乡,“斑竹”即九嶷山的泪竹,“斑竹”是九嶷三宝之一(三宝分别是斑竹、石枞和香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赵松元老师说在洞庭湖的君山也见过泪竹,此诗中所说的泪竹应该指九嶷山的泪竹),有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其二):“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为证,诗中所提的“斑竹”也就是舜帝南巡传说故事中的“斑竹”。据说乐老还曾将泪竹移植北京试种,有成活,但罗纹(泪竹上有手指般一圈一圈的罗纹,又称“罗纹竹”或“湘妃竹”或“泪竹”)尽失;“长岛”即在长沙,它们都在湖南省。“芙蓉国”即湖南省的别称。而乐老诗中的“三分石”即在宁远县境内,山名,呈三峰状雄伟挺拔,耸立云霄,在晴朗的夏天,远在百里之外亦清析可见,我从小就在遥看“三分石”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对此印象极为深刻。据说山上一股涌泉半山涌出,涌泉飞泻而下,形成一个特有的奇观,这就是湘江的源头水之一;“石枞”在九嶷山的舜源峰正面坡上及对面的娥皇峰上都有,它被称为古树种的“活化石”之一,它们长在石崖的绝壁上,枝杆苍劲有力;诗中“南”、“北”、“西”、“东”四句中的“罗浮”、“衡山”、“都庞越城”、“大庾”指四个远方向的山脉,用以衬托三分石,极言三分石之高;“我来瞻仰钦虞德”句:“虞”即帝舜有虞氏,《史记》载:“舜年二十以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即“嶷”——作者注),是为零陵。”[7]舜帝庙内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在秦始皇时期就开始祭舜,历代均有祭祀并刻有碑文(文革时期大都被破坏或损毁),退休后的乐老在《乐天宇八十岁生日告子女书》中也曾说:“我在九嶷山做成三件大事,留给后人,创办一所大学培养人才。将山林养好,使人民受其利益.建筑一个纪念虞舜的庙宇,以崇人间道德,以垂后世。”[8]这些他都以自己的行动得到了印证,“钦舜德”之说由此可以领悟一二;“瑶汉”句即指的是瑶汉杂居的当地的人们,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是瑶族的发祥地,当时汉人把瑶族人驱赶到山区,后来在明朝时为了安抚瑶族同胞,还在九嶷山立下一块“抚傜颂碑”,现有巨碑一块立在修复后舜庙里的正殿前,碑上的“瑶族”写成“傜族”,以前当地的人把他们当成狗一样看待,所用的字是狗头“猺”,后来还是毛泽东笑改“猺”字,才有了今天的“瑶”族,意思即瑶族不仅是与汉民族平等的,而且还是国中之“宝”;“长林共护紫霞红”,我没有较为确凿的文字依据来解释,但有一现象值得一提,在舜源峰的背坡面还保留着一大片次原始森林,在原始森林的对面大桑塘村的后山上有一岩洞叫“紫霞岩”,当地人又称之为“前岩”,当朝阳冉冉升起时,洞口岩壁上的光彩呈紫色,这一现象确有其事(所说的这些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解读此诗)。由此从诗中内容来看,毛泽东并非答无所指,如果再提《答友人》中包含周世钊和李达的话,相信也再难找出比这首诗更为有力的证据了。以《九嶷呈毛公》为证,“友人”指乐天宇,理由则更为充分。这可以看作是答“友人”的第三阶段 ,这也是最能证明答有所指的组成部分。
三、生前亲朋同事,见证应该珍视
乐天宇为党为民所做的贡献,应该是功不可没的,可是现代历史上对他的事迹没有大量的记载,而是许多的事实留在他生前的同事、朋友及其亲人的心中,这与乐老本人的思想原则是分不开的。在乐老的一生中,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他的人格魅力更是震撼人心。他不为名、也不为利,而是将个人得失放在一边,更注重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答友人》之所以没有具体直接写明所答之人,就是因为他不为个人名利所动之故。
1980年年过八旬的乐老,回到九嶷山,自费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公助的特色大学,将当年的延安精神带到了九嶷山,九嶷山学院被称为八十年代的抗大,没有教室在枫树下上课,没有桌椅板凳则自带小板凳,所以又称为“凳板仔”大学,当时受到团中央胡锦涛的重视,建议向九嶷山学院捐赠各种图书,九嶷山学院的创办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的一大创举,打破铁饭碗,毕业后不包分配,主要是面向老、少、边、穷地区,提高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素质。当年的部分元老都说,创办之初老师都是义务教学,不取分文,还带自伙食费、交粮票,从北京慕名而来讲学的老教授亦不例外,这些足见人们对乐老的敬重,还有贫困家庭学生的学费减免或全免,对适龄的青年乐老亲自去走访劝学。 
据元老王文达、蒋太义、彭学锡等老师的回忆,乐老曾说起毛泽东写好《答友人》时,刚巧时任文化部长的郭沫若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说写了一首《答乐天宇》的诗,请郭老提出修改意见,郭老看后说主席的诗他没法改动。事后郭老遇见乐老时说:“主席写了一首答诗给你,你去看看。”乐老听后说:“这不能写我的名字,我这人做事粗心,怕日后连累他人。”后来就将诗题改为现在的题目。[9]也许有人怀疑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大,但我在这不加任何辩驳。还是来说说两位见证人的身份吧,蒋太义老师曾是《宁远县文物志》的编审人员,对乐老的事迹早就知晓,办学时是乐老亲自将他从编修室里请出来的,担但中文系副主任,蒋老师后来向我说起这方面的内容时是十分激动的;彭学锡家住湖南省宁远县湾井镇石灰窑村,这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他家是当年乐老在文化大革命中避过风雨的地方,他是乐老最为信任的人。能够证明这一说法的还有张周郅、张镇楚、李玉成、乐桂生、雷经发(肖克的外甥)等在九嶷山学院工作过的同志。
《党史文苑·发现南泥湾的前前后后 》一文的作者在文中“一次采访得到的意外收获”一节中写道:“那是一个凉风习习的夏夜,他(指乐老,作者注)与我的闲聊中,偶然说道:‘南泥湾嘛,在自然科学院在工作时,去过几次’临走他给我一包资料,其中有《开发南泥湾计划图说》。这是一篇历史文章的目录,与我设想要写的当时他办学的事迹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在这文章结尾时作者还说道:“今天,我把乐天宇写的《开发南泥湾计划图说》这一史实公之于众,得到了乐天宇生前的好友、同事和亲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提供了珍贵的材料。”[10]由此可见,对南泥湾开发所做的贡献乐天宇没有居功自傲,乐天宇的这一做法与后来在改“答友人”一事是一脉相承的,这位作者自己还说为此事给乐老写过一部电视剧。
五、 乐老做人原则,是见证“友人”的根本
乐老的党性原则强。他保存的《开发南泥湾计划图说》,文革后献给了国家,史料才得以保存下来。乐老平反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他划清界限的妻子想与他复婚,他当着前妻的面将一盆水当面泼在地上,以示覆水难收;另有一件是当时九嶷山学院的一位学生在路边看人赌博,事后这位学生在乐老面前最终以刀断指为誓,以示不再违反校规,这在当地尽人皆知,有口皆碑;办校期间,一位某高校的领导慕名而来,想与乐老商讨将九嶷山学院作为他们的分校事谊,与乐老见面时,乐老闻到一股来者身上的酒气,被乐老拒之门外,说此人作风不正派。这三件事意在说明乐老的原则性极强,关于“答友人”一事指乐老绝非谣传,也绝非以讹传讹。
乐天宇还有这样一句座右铭:“不取者,一芥不取;不与者,一芥不与。”文化大革命后,为他平反,他放弃了在北京安度晚年的闲适生活,党和国家补发五万元工资没有把它留给他的儿女,在《八十岁生日告子女书》中说道:“以钱财留给子孙,是害了子孙,使子孙有倚赖之心,养成贪图之罪,是不可以的(我培养子孙,花些钱上学,倒是可以的)。”村里的宗祠早已年久失修,村中人想要他出钱帮助维修,也被他婉言拒绝,而他却拿着手中的钱“办一所大学,留给后人,也培养了许多人才,为人类尽到了义务,心也宽了。”[11]由此可见在金钱、利益上从未计较个人得失,而是时时刻刻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又怎么会因自己的一点“小名声”而去计较呢?足见“答友人”一事是乐自己主动“避嫌”。 
如果不是乐老将改革开放的春风带到九嶷山,她就象当年的未开发的南泥湾一样,九嶷山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不知还要沉睡到何时才能将其唤醒,山区的人们也不知何时才能圆上自己的致富梦和大学梦呢?为了纪念缅怀乐老,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宁远县文化局、旅行社还将毛泽东的《答友人》这首诗刻在一块大碑上,并将它立在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舜峰主道旁作为永久性的纪念,现在一条连通两广的一条公路也即将通车,泽被后世之事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出版社,1995.1.
[1] 王树山、王建夫毛泽东书信赏析[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   
[2] 郑广瑾、杨宇郑.毛泽东诗话[M].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8 .
[3]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集 [M].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 石磊.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M]. 内蒙古出版社,2003.8.
[4]吴鹏展.毛泽东诗词鉴赏[M].重庆电子出版社,2002.                         
[5]、[6]、[10]、[11]、[8]党史文苑·发现南泥湾的前前后后[N].潮州日报,                                   2000.8.24 (7). 
[7] 司马迁.史记[M]. 岳麓出版社 ,1988.
[8] 周爱文.九疑   那山[M]. 中国三峡出版社 ,
 
 
 
 
 
 
 
附件:
                                                                      
七律
周世钊
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清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和周世钊同志
                              毛泽东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鹿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此文经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前系主任梅大圣教授修改)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