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交通节点改造能为拥堵分担几多忧?

时间:2012-02-24 16:27:29   作者:

 

 

中山桥头过街天桥的启用大大化解了交通拥堵的矛盾。本报记者党运摄


兰州街头常见行人穿行于车流中的场景。本报记者裴强摄

  春节过后,当人们又开始为新一年的生计而奔忙时,发现除了需要克服“节日综合征”外,还要面临越发拥挤的交通。

  “畅交通”已是兰州这座河谷城市所面临的最大困惑。为进一步优化交通环境,自去年以来,在中山桥头、白银路八中门口、双城门什字、静宁路什字等交通节点区域近十个立体通道已经建成或开建,但面对每逢高峰期的“举步维艰”,这些举措又能为城市拥堵分担几许忧? “自从这里修建了过街天桥,中山桥头的确畅通多了!”

  正月十五一过,兰州街头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车流如潮水般涌向大街小巷,人们从节日的慵懒状态中清醒过来发现,原来兰州还是如此拥堵。

  虽然已经立春,但由于一场寒流经过,2月9日兰州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场大雪。在中山桥桥头,交通劝导员周桂英站在路口不停地跺着脚,她的任务是劝阻行人上天桥,不要横穿马路。

  中山桥横跨黄河后与南滨河路平交,而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天下第一桥”景观,中山桥是中外游客来兰的首选景点之一,同时,中山桥也是许多市民步行过河的便捷通道,由于没有过街通道,行人横穿马路便会阻断东西向南滨河路的车流,每逢上、下班高峰期,南滨河路中山桥头曾一度成为兰州市区交通的瓶颈之一。2011年,在兰州市举办首届国际马拉松赛前夕,政府在中山桥桥头东西两侧赶建了过街天桥。

  “自从这里修建了过街天桥,中山桥头的确畅通多了!”正在执勤的城关交警大队张警官称,中山桥天桥投入使用后的确减轻了交通压力。

  周桂英回想起去年的一件事,至今让她觉得心寒。去年天桥还没修好的时候,人们过马路全靠斑马线和红绿灯,但是车不让行人的现象经常发生。一天,周桂英护几个学生过马路时,一辆轿车迎面驶来没有停下的意思,“我上前挡住了那辆车,提醒他们先让学生过马路。谁知车上下来好几个小伙子竟然对我拳脚相加……现在好了,有了过街天桥,行人过马路就安全多了,尤其是小学生和老人安全了。” 作为兰州过街天桥的总设计师——兰州城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国庆对兰州的天桥如数家珍。据他介绍,修建过街天桥就是通过人车分流,提升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效率,从而提升行车速度,保证行车安全。根据兰州天桥地道规划,2011年兰州市政府决定修建十座过街天桥来疏解交通拥堵问题。这些过街天桥分布在兰州市主要的东西向交通要道和学校周边。它们分别是南滨河路中山桥头两座、东升饭店一座、滨河路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一座、静宁路什字两座、双城门什字两座、白银路八中门口一座、秦安路兰州三中门口一座。

  “修建过街天桥就是将以前的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过渡。”张国庆认为要真正解决兰州交通拥堵问题,就必须建设立体交通,而修建过街天桥仅仅是一个开端。

  “这个路段早该建一座人行天桥,有了人行天桥学生们过马路就安全了。”

  红灯一亮,马路上就排起了百米长龙,很多公交车竟然停靠在自行车道上,行人只能从车缝中艰难穿行。而每逢上、下班高峰,双城门至西关什字一线便会出现长长的堵车队伍。在双城门修建人行天桥,首先要实现人车分流,行人从双城门什字经过庆阳路不用再等待长达数十秒的红绿灯。“车流通过的速度快了,就会缓解交通拥堵,过街天桥首先解决了人车争道的矛盾。”

  在静宁路什字,记者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庆阳路是双向六车道,行人从南至北过马路至少需要十几秒钟,往往红灯亮了,部分市民却被隔在了马路中间,十分危险。市民称:“建人行过街天桥将使行人过马路不再受红绿灯影响,同时庆阳路上的车流就会提速。”

  在白银路八中附近,八中的李老师对一次过马路的经历至今心有余悸。一次李老师在甘肃日报社门口看绿灯亮了便低头往前走,可是没想到,有一辆出租车没有停车径直朝她冲了过来,司机发现李老师没有躲闪一脚急刹车后停在了李老师的脚前,吓得她当场跌倒在地。后来她才知道这个手动红绿灯没有电子警察拍照,无法对闯红灯者产生威慑作用。此后,虽然她每次都在绿灯时过马路,可是依旧提心吊胆。“这个路段早该建一座人行天桥,有了人行天桥学生们过马路就安全了。”李老师说。

  “每次经过中山林,刚在中山林什字等了半天红灯好不容易踩了一脚油门,却又要在百米之内在手动红绿灯前再次踩下刹车,这对于我们多拉快跑的‘的哥’而言是件非常郁闷的事。”陈师傅对在八中门口修一座天桥也拍手称快。

  记者了解到,十座天桥当中,除中山桥头两座已投入使用和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门口天桥还未开建外,其它7座天桥都正在建设中,预计在年内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这些天桥几乎没有人管,冬天下雪清扫不及时,天热了摆地摊的行乞的又占去了大半空间……”

  记者发现,在西津路小西湖、公交集团门口、西站建兰路步行街等沿路修建的多座天桥大大缓解了西津路人车争道的矛盾,但却仍有不少人不愿迈上近在咫尺的天桥台阶,甘愿铤而走险与车争道。

  在七里河区政府西侧人行天桥附近,仍有不少人直接从区政府门前横穿马路,因为此处没有任何隔离栏杆,而高高矗立在一旁的人行天桥则近乎成了摆设。同样,记者在铁路局广场东人行天桥上看到良友饭店和金轮大厦之间的马路上,很多市民不顾密集的车流执意横穿马路,其中不乏抱小孩的妇女和步履蹒跚的老人。从金轮大厦到这座天桥只有短短的30米距离,反而成了很多人心里的一道天堑。

  武都路和中山路路口的地下通道内行人寥寥,多数人选择直接穿过十多米宽的马路,在不远处的西关什字地下通道附近,记者看到铝合金护栏被人拆了一个大洞,很多行人不走地下通道从这里钻过横穿宽阔的马路。

  记者在中山桥头两侧天桥看到,虽然大多数市民都选择从天桥上经过,但仍有个别市民横穿马路,在交通劝导员的劝说下才极不情愿地走上天桥。周桂英说:“过街天桥方便市民穿行马路保证交通通畅,可是很多市民却对这种方便安全的途径不买账。自从天桥建成后,劝阻行人上桥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横穿马路的现象屡禁不止,尤其是中山桥照相的人去马路对面洗印照片,经常不走天桥横穿马路。”

  记者在中山桥天桥发现,大雪过后马路上的雪已被环卫工人清扫干净,但几乎所有的人行天桥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有的甚至结成了冰。

  “这些天桥几乎没有人管,冬天下雪清扫不及时,天热了摆地摊的、行乞的又占去了大半空间,不但阻碍行人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摆摊的一多,天桥上就拥堵,小偷就会乘机行窃。”

  “通常杜绝行人横穿马路的办法就是通过采取隔离措施,安装护栏,并有效引导。同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自觉走天桥。目前的管理难度是,兰州市流动人口多,一些人不自觉。”张国庆认为有效地进行隔离和引导才能提高天桥“畅交通”的效率。


“……发展地下、地面、地上的立体交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为绿色出行、环保出行创造条件,两者兼顾也许才是城市‘畅交通’的出路。”

  “我认为修建过街天桥也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过街天桥修得太多还会影响城市的景观和形象……”兰州城乡规划设计院一专家这样认为。他说,兰州市的交通根本的问题是过河桥梁较少、东西通道不足、地面交通发展饱和、机动车辆大量增加。而架设人行天桥,只能是暂时缓解局部的交通拥堵,而且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讲,兰州市的南滨河路曾在任震英时代就被定位为滨河风致路,规划的全部是地下通道,而不希望在上面架设天桥,架设天桥虽然能暂时缓解交通压力但却会破坏美丽的黄河风情线,在视觉上形成障碍。此外,庆阳路是兰州市的形象窗口,也是重要节庆场所,如同兰州市的“长安街”,规划中庆阳路上都是地下通道,如今双城门什字、静宁路什字过街天桥的开建,将破坏庆阳路的视觉通透感。

  “但是规划毕竟是对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指导,在规划的基础上在落实过程中就不是想像的那么容易了。现在在旧城区修建天桥或地道,最大的难题就是要面临复杂的地下管网,尤其在城市繁华区的十字路口,给水、污水、天然气、电信、电力、热力、有线电视等管线密密麻麻,而要在这样的条件下修建地下通道难度很大,建设人行天桥除了两侧桩基需要见缝插针一样进行选址外,地上部分则可以在工厂内预制好后短时间内吊装完成。”张国庆深知在旧城区进行建设的难度。

  “面对日益拥堵的交通,令人们很困惑,修建过街天桥能让车辆快速通过,而行人却要多走路,这就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应该‘以人为主’还是‘以车为主’。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环保交通,提倡‘以人为本’,鼓励使用非机动车辆。但兰州市的现状却是机动车辆已突破40万辆大关,而且还在逐年攀升。但自行车的数量却在逐年萎缩,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都成了停车场,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不断被压缩,人们出行日趋拥堵。”一位城建专家主张倡导绿色出行。

  “拿城关区来看,目前城关区的道路按规划已完成了95%以上,但仍是堵车最严重的地方。按照合理规划,20万平方米的面积居住20万人,而城关区20万平方米的土地却生活着近60万人口,而且拥有全市最集中的公交线路和最多的私家车,整个城区人口密度严重超出负荷,所以,交通状况最不理想。对堵车的情况,我们也在想办法,比如把一些街巷加宽,或把一些小街巷变成单行道。在拥堵的路段修建过街天桥,在黄河上多架设桥梁。但是局部的微循环解决了,大面积的堵车还是无法解决,要砌底解决兰州市的交通问题,只有寻求新的空间发展交通。而根据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来看,发展地下、地面、地上的立体交通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要为绿色出行、环保出行创造条件,两者兼顾也许才是城市‘畅交通’的出路。”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陶世雄由衷地说。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