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黄河评论

强化网络自净功能是消除谣言的良方

时间:2012-04-24 10:37:48   作者:

国家出重拳整治互联网,打击网络谣言,体现了党和政府维护公共秩序、防止国家和公民合法权利被谣言损害的坚定决心。据不完全统计,仅3月中旬以来,有关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就多达21万条,这也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的紧迫性。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领域必须正视的一大公害。

  互联网虽然一向被称为虚拟世界,但虚拟并非虚幻,它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网络谣言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有其特定的社会现实基础。所以,要消除网络谣言,必须注意消除那些引发网络谣言发生的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环境。但承认谣言的发生有其现实土壤,绝对不是听任谣言存在和传播。特别是由于网络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特别具有炒作性、攻击性、宣泄性、诱惑性等特点,易于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因此整治网络谣言尤为重要。

  近期的网络谣言治理行动是及时和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看,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致力于从根本上遏制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为此,必须研究和把握网络谣言的生成规律,构建应对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

  由于网络是公共空间,治理网络谣言理应是一种公共行动。网站与媒体应该自觉承担铲除网络谣言的公共责任与义务,而要彻底净化网络空间则须网民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方能达成。防止谣言扩散,除了要求网络传播的从业人员加强自律,更要激活网络的自净功能。例如“军车进京”的谣言发生后,当晚就有网友开车到长安街走了一遭,拍下照片发到网上,显示街市祥和,一切如常。网民的自发辟谣,表现出了网络的自净功能,也反映出绝大多数网友是求真、务实、理性、有判断力的,这是中国网络公民的基本特征。当“轰动性信息”出现后,只有少数不具备判断能力的人会不经思索、不辨真伪去传播;当明显带有特殊倾向的“轰动性信息”出现,大力去传播的则一定是在情绪中产生了“共振”,因此也就一定是带上了鲜明的情感色彩,并非代表全体网民的取向,也一定会成为网络自净的对象。

  强化网络的自净功能,不仅要依靠网民素质的提高,更有赖于政府的强力助推。有一句话说得好:面对社会多元利益构成和多元价值取向,政府更应该以一份热诚和谦卑,以及坦荡的胸怀、开放的心态、高超的“观念营销”技能,为几亿网民奉献更多的光和热。只有真诚的沟通和应对,才能打赢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信力保卫战”。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