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市卫生局近期出台《医疗质量管理考核评价细则(试行)》,并于10月22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标志着今后我市公立医院质量监管有了明确依据。该《细则》涵盖了九大方面内容和214项具体考核指标,对考核不达标或者存在问题的项目将按规定实行扣分,考核分值将与医院评优绩效等挂钩。
此次新《细则》的出台无疑为提升我市医疗行业整体水平和缓解医患关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其实,考核医疗服务质量归根到底是为了调节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发生于今年年初的哈尔滨和北京等地故意伤害医生的恶性案件至今还历历在目。在“伤医案”发生后不久,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强调将严历打击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犯罪。打击对医生的伤害行为,要诉诸公安部门的权威。动用行政执法手段来解决医患纠纷足见医患关系的恶化程度之深,然而此举只是权益而非长久之计,如何让医患关系早日实现破冰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以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去化解医患困局似乎是一个良方。
当然,医疗服务并非是单纯的服务行业,临床医疗质量的衡量还包括很多不可控因素,因此从服务流程入手进行量化考核则为明智之举。笔者注意到,新《细则》共包括214条具体考核细则,其中涉及医护人员业务的考核项目最多。如,患者入院48小时内有无主治医师查房记录,主治医师每周查房是否少于2次、主任医师每周查房少于1次以及正、副院长是否每周轮流值班等都是抽查的范围。此外,考核细则还对医院服务流程时间做了限制。对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超过10分钟;超声检查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超过30分钟等等超出考核时间的服务程序都要进行扣分。
事实上,此前相信不少人都有到大医院就医时从开始挂号到就诊结束每个环节都要长时间排队的经历,如今新《细则》的正式实施不仅可以缓解患者就医时长时间等待带来的焦虑情绪,同时也以外压的形式迫使各大医疗机构提升工作效率,这不仅仅是维护了患者的利益,更是间接的减少了医患矛盾的发生几率,也更有利于保障医生的人身安全,可以说,此举对于医患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
然而,这些已经量化好的考核标准由谁来监督仍然是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因为现时的医疗质量管理,主管部门仍然过多地倚重医院本身的自我管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如何将好的考核标准落地实施,能否加上来自于社会第三方的监督和管理这最后一道闸门才是衡量《细则》执行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