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201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公布,引发众多网民拍砖、吐槽。光在通知文字上看不出什么来,拿来日历一对照,很多人的意见就出来了:“节假日放假前后,有多个连续七八天的工作日,这是不是给百姓添堵?”
自从有了黄金周、小长假,节假日放假安排总能引来疑问。为什么休息日多了,公众反倒有意见?有人会说众口难调,这话当然有道理,但是放假安排这件事,有没有减少公众疑问的途径呢?
节假日放假不是简单的连续休息几天、工作几天的问题,最根本的还在于放假安排是否有利于劳动生产,是否有利于机关办事,是否有利于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先来看看2013年元旦期间的放假安排吧:年底12月31日是周一,需要工作一天,然后放假3天,再上班8天。由于大部分工作都不是一天一个周期,这只有一天的工作日该如何安排?难道工作刚启动就要停下来?还有,连续工作8天劳动者是否吃得消?倒不如31日、1日、2日放假,然后周四至周六上班,周日休息,与目前的安排相比,休息日和工作日没多也没少。当然,如此安排是否就更好也不一定,有关部门或许也有自己充足的理由。但问题是没人看得到这些理由,因此疑问满天飞也就难怪了。
其实,放假这件事,减少点疑问并不难。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增加透明度。节假日为何这样倒休?有关部门在公布具体安排的信息之余,如果能有个详细的说明,消除不必要的猜想空间,质疑自然就少了。
另一方面,如何放假,是不是也该听听民意?如今,让群众有序参加决策已经蔚然成风,国家有关部门通过立法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等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但赢得了理解,更汇聚了民智,推动了工作。前面说过,节假日放假不是简单的休息几天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决策,这样的决策也需要听听民意,在正确把握民意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任何事情都会有争议,节假日安排这件事,不可能完全兼顾所有人的诉求,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减少些疑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靠什么?就要靠法律、靠程序,依法通过科学的、民主的程序实现节假日安排的公开透明,公众的疑问自然就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