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透视
中日关系原本已经陷入谷底,去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之后,更是火上添油。检视当前一年后的两国关系,几乎已到快要撕破脸的阶段了。
两国政府首脑,至今还没有互访,更未举行任何峰会。即使外交关系依然维持“正常”,也已经是形同虚设了。有人因此形容,两国关系已进入类似冷战状态的“冷对抗”格局。
外交不仅已不产生缓和关系的作用,实际上还进入到了“硬碰硬”的阶段,随时就有出现擦抢走火的危险,使到很多人不仅悲观,而且担忧会一发不可收拾。但是,围绕中日的国际形势,似乎又不如此悲观。一是中国已经完全崛起,日本和它背后的势力就不敢轻举妄动;二是日本到底是个二战的战败国,历史负债和道德标准都迫使它不得不安分守己;三是如果中日发生武装冲突,又不可能仅是一场有利于日本的局部战争;四是一个是初升的朝阳,另一个则是即将下山的夕阳,力量对比的转移和扩大,众多因素都迫使日本不得不自我克制。因此,虽然紧张还在升级,却总是还处于斗而不破的安全状态。
中国曾经爆发波涛汹涌的反日示威,甚至有100多个城市被卷入。但一年后局面显然改观,反日的主角已不再是一般群众,而是中国政府当局。日本当局却更担忧,一将是长期的对抗;二长此下去,日本政府不仅要承担重任,甚至还将祸延一般日本人;三这虽是极端右翼纵的火,却要全体日本人付出代价,显然这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写照。
中日难免一战?
周年纪念之际,中国未再发生反日示威,确实是罕见现象,结果还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一、中国政府显然已说服了其人民,因为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彻底认识日本,再对准其要害才能有效对抗它;二、既然是国家权益之争,就不能只针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反击;三、中国既然已经崛起,也不能只重视本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四、经济建设虽然是当前要务,却不能忽略平衡发展的失土,这是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当然要尽力。
虽然有人高喊,“中日难免一战”,但这并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策和国家状态。中日为何要大动干戈呢?为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为了历史、为了经济利益……中国不是 “帝国主义”国家,虽然中日确有历史恩怨,但也不致为这些荒岛而开战。一是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二是战争必然两败俱伤,因为这不可能只是一场局部战争,但如果是擦枪走火就另当别论,无论如何不可能是中日再战的开始。
当然,日本一直在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其主要目的:一、向日本人强烈暗示,中国复兴之后必然会跟日本算旧账,也就是要报仇雪恨;二、为过去的日本侵略行为辩护,称所有国家强大之后都会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过去的日本如此,现在的中国也将一样;三、日本政客的特长是向外“借敌”,制造“外压”以加强“排外”,“威胁论”的功效,就是让“日本自卫论”能自圆其说。
虽然钓鱼岛之争已经白热化,而这一年来,中国不仅扭转了被动的劣势,还出现了地位逆转的趋势,虽然还不能说中国已经开始反败为胜,却也证明中日不致开战的条件在补强。各种迹象显示,中国不仅信心加强,战略也在进步。比如,中国趁着日本极右分子石原慎太郎之流在肇事,而日本政府又宣布所谓“尖阁列岛国有化”措施时,等同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协议已经自动取消,而中国政府的对应策略,就是从国际海洋法、从派遣中国公务船进入钓鱼岛水域巡航、飞机和舰队在示威等行动来反制日本,这类行动不仅过去没有,而且推陈出新、出奇制胜,而且不断升级,遂出现了反守为攻的现象。使日本感受到难于招架,甚至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
偿到玩火自焚滋味
钓鱼岛之争,一、原本是日本极端右翼在苦闷中制造的闹剧,通过无事生非的冒险,企图有所突破,使无能的民主党政府中计,以为使用“国有化”政策就能两面讨好,不料不仅引起中国反感,还在亚洲国家中制造了恐慌;二是“政治失败者”的安倍为了巩固政权,也为了证明自己并非无能,走上更极端的道路,而安倍的变本加厉,使岛争更升级为中日较劲的试金石;三是中国先被迫入墙角,惟有奋力反击,遂有放弃外交转由实力来对应,结果就有史无前例的中国“海警船”包围钓鱼岛,干脆天天到钓鱼岛水域游弋,展示中国实力的示威行动。
中国既然展现了实力,又常态化地进行巡航,不仅“搁置争议”的协议崩溃,日本实际支配“尖阁列岛”的国际认知也就化为乌有,日本在岛争白热化过程的第一回合,显然已处于下风了。现在日本要求再进行无条件外交会谈,目的是要双方就此罢手,但有可能吗?状况已经改变,就是被打破的玻璃已经无法修补,当然是要吃闭门羹的,因此纷争仍将继续处于硬碰硬的状态,除非日本作出重大补偿,不然这场钓鱼岛之争是看不到终点的。
难怪,现在轮到日本极端右翼喉舌《产经新闻》高喊,日本快被 “迫到墙角” 了。这就是玩火自焚的又一例证。
作者是新加坡退休报人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