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知台派”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其两岸政策的思路逐渐清晰,料将寻求在现有基础上将两岸关系推上政治对话的新台阶。学者认为,大陆已变得更自信务实,愿意较宽容地面对两岸差异,台湾也相应地向大陆示好,但两岸对和平协议的内容仍缺共识,要推进政治对话有一定难度。
被视为“知台派”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接班近一年之后,其两岸政策的思路逐渐清晰,“一个中国”是底线,两岸政治问题“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为目标,两岸统一没有时间表,但两岸关系问题必须确立路线图。
可以预见,解决台湾问题虽然不一定列入习近平的施政优先要务,但他将在执政的十年任期内,寻求在前任领导人打下的基础上将两岸关系推进政治对话的新台阶。
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担任陆委会副主委的台湾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分析指出,大陆试图建构一个比较稳固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架构,因为这有助于大陆长期全盘发展及建立良好的国际地位。更何况,台湾2016年可能出现政党轮替的短期风险,习近平须找出一个“维持缓冲”方式,慢慢去酝酿两岸政治谈判的气氛,同时维持与民进党或其相关人士的互动机制,否则国民党若在2016年总统选举中落败,中共的两岸政策“要如何自圆其说”?
习近平是在两岸签署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进入所谓“后ECFA”时期接班。经济关系大框架确立之后,政治性互动成了外界检视两岸关系是否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指标之一。接任中共总书记至今,习近平曾与连战、吴伯雄和萧万长三位国民党大佬会面。根据对外公布的谈话内容判断,习近平除了多次以“一家人”的两岸关系向对岸柔性喊话之外,也积极表达两岸应该“由经入政”的主观愿望。
习近平在与连战会面时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一家人”,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在与吴伯雄会面时,他提及两岸关系发展是大势所趋,“应该据此确定自己的路线图”,继续往前走,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习近平没有说明“路线图”包括哪些内容,但依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路线图必定涵盖两岸政治谈判。
习近平在海南博鳌与萧万长会面时指出,“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展现他欲推动两岸关系更上一层楼的企图心。两人再于印尼APEC会议期间“习萧会”时,习近平更直白地说,“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迄今为止,习近平针对两岸政治问题做出最明确、最强烈的一次表述。
和平协议应如何推进 两岸仍缺共识
有部分舆论认为,随着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习近平对马英九倡议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已逐渐失去耐心,因而催促台湾直面两岸政治议题,以完成两岸政治谈判、军事互信机制、和平协议三部曲。
10月间赴上海参与首届两岸和平论坛的童振源说,按他在会上的观察,和平论坛其实凸显了两岸政治立场存在巨大差异,完成两岸和平协议是大陆的长期的态势和目标,大陆并没有急迫得要在马英九任内就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目前双方都在“测试彼此的底线”。
童振源进一步指出,与上世纪80年代不同的是,大陆现已变得较为自信务实,愿意比较宽容地面对两岸的差异,包括台湾前行政院副院长吴荣义提出“两岸为兄弟之邦”的构想以及与会台湾学者指出“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大陆方面都愿意听”,但问题是大陆仍无法接受“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其政治立场仍是僵化的。
同样出席上海和平论坛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尽早结束敌对并达成和平协议,让两岸人民关系更加顺畅是两岸共同目标,拖下去可能越来越成为“台湾方面痛彻地感到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他说,两岸问题很复杂,没有必要机械地按照时间表来走,“该快的就快,该慢的就慢”。
根据媒体报道及与会学者透露,大陆学者在和平论坛上提出,两岸应在“一个中国”框架下解决台湾问题,台湾承诺放弃独立,大陆宣布仅通过和平方式寻求统一。不过,这一建议遭到大部分台湾学者反对,他们表示不希望两岸“和平协议”变两岸“统一协议”。两岸学者对两岸政治商谈的目标和路径、两岸政治关系该如何定位、和平协议内容是否包括两岸追求统一的指向性内容,都各持不同看法。
受访的台湾文化大学中山研究所教授蔡玮表示,和平协议的内容还需要两岸方面集思广益,台湾方面希望是“开放式”的,大陆则倾向制定指向性的“终极目标”。蔡玮分析指出,相较于和平协议的内容,大陆方面或许更在意台湾方面是否有意愿签署和平协议。他说:“台湾是只想同居,不想结婚?台湾是以结婚为前提与大陆交往吗?那台湾是男人,还是女人?其实,时间并不在台湾这边。”
台湾未排除政治对话 但民意是一阻力
面对大陆方面的步步推进,台湾总统马英九先在双十节庆典致辞时,以“两岸并非国际关系”的论述向大陆示好,10月18日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再提出两岸互设办事处的协议“不是经济性质,而是属于政治性质”的说法,以回应北京对两岸展开政治对话的期盼。言下之意,台湾并没有把“先经后政”玩成“只经不政”,只是选择从低阶的政治议题入手罢了。
在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博弈中,愈发自信的大陆毫无疑问是发牌者,面对区域局势权力竞争的变化及内在经济结构日益与大陆靠拢的趋势,台湾只能被动接招。但台湾民意是马英九最强有力的后盾,也是最好用的挡箭牌。
台湾指标民调10月31日公布的数据就显示,68.3%的台湾民众认为,启动和平协议要公投通过才可推动。若在签订和平协议前,必需接受两岸统一的目标,只有17.2%的台湾民众表示认同,而有高达67.9%民众持否定看法。
在大陆力推两岸政治对话的同时,两岸舆论关注的另一热门话题是“习马会”成不成?大陆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已在例行记者会上表明,“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国际会议的场合”。
国台办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马英九明年到北京出席APEC峰会并与习近平会面的机会。不过,如果把范丽青的谈话拆两段来看,她虽然表明两岸领导人不需要在国际场合会面,但并未否定“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可能。
“习马会”若成局,除具备两岸和平发展的重大象征性意义外,两岸领导人见面具体要谈什么,是否能各自携带一份“两岸和平协议”的大礼,更为外界所关注。
刘国深评估,“习马会”目前看来难度很大,双方都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未来两年多时间里能否实现,还要看双方努力和当时的内外环境。蔡玮则认为,要在马英九的任期内达至两岸和平协议有一定的难度,或许可朝两岸发表和平宣言或联合公报等“中程协议”的方向思考,其内容可包含“共同振兴中华”等较隐晦但具有特定意涵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