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管理系教授刘洪玉日前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举办的“清华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中,就中国房地产市场发表演讲。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未来应当让属于市场部分的归市场,属于政府的部分归政府。
刘旭明 报道
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支持,让属于市场部分的归市场,属于政府的部分归政府。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管理系教授、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刘洪玉接受本报专访时做了上述表示。他说,中国房地产过度市场化,让人们对此感受最多的是房价上涨比较快。而且,以往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还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目前房价远高于理论价格
刘洪玉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洪玉上月应新加坡清华大学校友会邀请在1月18日,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举办的“清华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中,就中国房地产市场发表演讲。
刘洪玉说,目前中国的房价远远高于理论的价格,或者说,在中国的一线和主要的二线城市,房价脱离了经济发展基本面的支持,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或者说泡沫。不过,总体来说,房价现在还不算太离谱。
他分析说,房地产过度市场化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大家感受比较多的就是房价上涨的比较快,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合理,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
他说:“政府过去一度试图控制房价,房地产调控手段大多是针对价格,但实际上,价格应当是市场运行的结果,而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城镇化、人们住房水平的提高、金融货币的因素,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能够控制的地方比较少,顶多是通过增加土地供应来缓解价格。”
在刘洪玉看来,“(过去)调控房地产的方向可能推升了房价,比如房价高了就减少投资规模,但这实际上是减少了供应。”
他指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开始对房地产做一些系统性的均等调理,而不是就一些现象去进行调控,比如目前正在实施的公共服务的配置,将一些大的医院向城市中心外疏散,未来优质公共服务将向中小城市倾斜,以此分解大城市的压力。
他说,目前城镇化水平虽然达到52%左右,但是扣掉人在城里还没有成为市民的部分,城镇化水平只有30%左右,城镇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还是用过去房地产发展的思路,通过土地开发,或者说土地城镇化的思路,最后还是解决不了人们在城镇的安居乐业的问题。
房地产不能过度市场化,需要考虑公共服务,需要政府的参与与支持。
他也表示,政府正尝试拓宽土地供应来源,缓解土地的压力和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例如通过土地的储备制度,让目前土地使用者的一些存量土地,或者说过去政府划拨、归企业和事业单位使用的土地释放出来,同时探索和试点农村集体用地进入市场。
农村很多地方已空心化
“农村很多地方都空心化了,主要的劳动力去了城市,除掉口粮用地之外,其他土地都没有高效使用,通过土地的流转,让这些土地向种田大户、农庄、农业合作社或者是农业产业公司集中,让农民拥有一部分股权,获得分红,或者通过出租获得租金,农民又可以在未来的机构中工作,成为一个产业工人。”
他指出,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已经用于非农业用途,其规模相当庞大,比如北京包括农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总共有1146平方公里,但居住在里面的人口很少。他说,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包括整合,集中的地方可能占用一些耕地,但可以让分散的地方复耕。
“对于政府而言,这些做法既少占用耕地,又没有征用农村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去折腾。政府低价征收,高价卖出这一套就没有了。”
对于未来的住房供应体系,刘洪玉说,过去分保障(廉租)和市场两个部分,但实际上二者之间的鸿沟太大了。从住房的光谱来看,在市场和保障中间,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
他说,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但三者之间的比例还不清楚,但是,不同城市,三者之间的比例肯定不一样,比如北京低端保障部分可能占10%,县级城市可能只有3-5%,因为不同城市的生活水平不同。
中端支持是指政府支持下的市场供给,是提供优惠价格的房屋,有的城市可能占30-40%,有的可能占10-15%。
中端包括共有产权部分,一个人或者家庭可以根据能力先买25%的产权,再买25%,一直到100%拥有产权。
他认为,当一个人拥有部分产权,就会更努力地去提高收入水平,当人们拥有住房的比率提高,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住房消费应当让人们可以循着一个台阶向上走。(西部企业信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