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几起老人与年轻人的“让座纠纷”,引发社会议论。一向以善良、慈爱示人的老人突然间被指责为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甚至“老人在变坏,还是坏人在变老”的讨论也流行了起来。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不可否认,在生活中确有一些老人行为不端,需要指出与批评。然而,这样的老人并不多见,至于坐在不让座位女孩子腿上、打年轻人耳光的老人更是极端个案。把“让座纠纷”无限扩大,甚至给老人贴上“坏”标签的做法,无疑大大伤害了老人这个群体,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偏见与误解。如今,有些人声称“再也不给任何老人让座了”就是例证。
其实“让座纠纷”背后存在的问题并不复杂,无非就是缺少为对方着想,只要双方相互宽容,相互尊重,车厢自然就和谐了。尊老是一项基本的社会道德,老人体弱多病,年轻人理应要主动照顾和帮助老年人。与此同时,如今社会节奏快,年轻人压力不小,在给老人让座已成为普遍现象的当下,偶尔几次无人让座,老年人也应该理解。
“让座纠纷”演变成对老人的指责,甚至是批判,让一些老人始料未及,以至于201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郑州市3名八十多岁的老人手持“老年人要给年轻人让座”标牌走上了公交车。这样的画面让人悲凉,老年人站着,年轻人坐着,这正常吗?
在“让座纠纷”中,我们很少听到老人的声音,占有信息优势的年轻人很轻易就可以罗列出所谓的“老人劣迹”,一些道听途说也常常被刻意夸大。太多的不理性,太多的情绪宣泄,让许多无辜的老人平添了不少压力,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我们现在的生活,无一不有着老人们的汗水和痕迹。在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之下,老人们有没有焦虑、落差感,有没有不适应?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内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本是我们的应尽之责。仅仅几起“让座纠纷”就引发了对老年人“坏”的猜疑,说明我们的包容、理性与尊老观念正在迷失。
当前,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可以说,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将对整个社会道德起到示范作用。多些善待少些苛求,多些关注少些推脱,把眼光在他们的身上停留久些,再久些,温暖的不仅是今天的老人,更是明天的我们。
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内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本是我们的应尽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