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天明师傅正在串葫芦
六成葫芦坯子源自他乡
兰州葫芦“兰州葫芦坯子大多来自他乡。”在隍庙经营刻葫芦的陈致安说。目前,兰州地区只有青白石和皋兰什川种植葫芦,每年的产量也仅有1万多只,根本无法满足兰州市场的需求。而且,由于受到气候、土壤、种植技术的影响,本地产的葫芦坯子只有4成左右能达到雕刻的标准。同时,地产葫芦主要以中号葫芦为主,约占整个葫芦供应的85%左右,而鸡蛋葫芦、疙瘩葫芦大多从河西地区的安西进货,大号葫芦只能从山东聊城“进口”。陈致安说,若不大力发展葫芦种植,兰州刻葫芦在未来的几年中,极有可能出现萎缩,数百年培育起来的兰州刻葫芦就面临着难以维系的困境。

雕刻葫芦过程
仅有七八家农户种葫芦
那么在收获的季节里,葫芦种植户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在农户魏汉邦的家里,房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葫芦。“这段时间最忙了,既要招呼客人,还要照看葫芦。”在采摘葫芦的路上,魏汉邦告诉记者,由于葫芦采摘后,要在一天的时间里完成去皮、晾晒工序,因此,魏汉邦的亲戚们也来帮忙了。葫芦雕刻艺人李进贤告诉记者,每亩葫芦至少有14000元的收入,魏老汉共种了1.6亩,少说也有20000元的收入。可是在兰州,像魏汉邦一样种植葫芦的人只有七八户。

疙瘩葫芦及部分雕刻工具
几十人争抢一个葫芦毛坯
因为地产葫芦种植量小,所以,青白石和什川几家葫芦种植农户就额外受青睐。在每年8、9、10月份葫芦收获的季节,当农户的屋檐下挂满了黄澄澄的葫芦的时候,从各地赶来的雕刻艺人就在农户家里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特殊的市场里,一边是急于收购葫芦的艺人,一边是不慌不忙、待价而沽的农民。为了能找到品相好、质地佳的葫芦,许多艺人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农民的家里和地里。“常常是几十个人争抢一个好葫芦坯子。”刻葫芦艺人李进贤说。而种植葫芦的魏汉邦说得更透彻:“不要说现在,刚刚挂果就有人来系绳子。”他说的系绳子,就是葫芦刚刚长出来,刻葫芦艺人就把一根细绳子系在了葫芦上,以示该葫芦是自己预订的。如此紧俏的葫芦,为什么种植的人少呢?

“兰州刻葫芦”部分成品展示
缺乏种植知识导致产量低
按照目前市场价,鸡蛋葫芦的收购价为1元左右;中号葫芦的价格在10元左右,大号葫芦约为30多元。据种植葫芦的农民说,种植葫芦的亩产效益在万元以上,远远超过了种植小麦、西瓜等经济作物,但我市葫芦毛坯的产量不高,主要是没有掌握种植技术造成的。在靖远县,每年葫芦的产量也不下1万只,但由于种植技术差,葫芦毛坯只能摆在马路边,以0.8-1元/只的价格销售。

茶叶山水罐
刻葫芦艺人多数来自临夏
除了葫芦种植,兰州刻葫芦市场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在隍庙里,刻葫芦经营户共有11户,加上其他旅游景区的经营户还不足50家。“虽然我市有近300人热衷于刻葫芦,但都不上规模。目前刻葫芦艺人大多来自临夏。”陈致安说。在兰州从事刻葫芦经营的商户,目前大多属于经纪人性质,这些“经纪人”从河西、山东、兰州等地收购葫芦毛坯,然后送到临夏等地定制,最后再贩到兰州销售。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一直没有创新,兰州本地的刻葫芦艺人依旧走着临摹、仿古的路线,导致刻葫芦销售越走越窄,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没落贵族”。因此,许多经纪人不得不将目光瞄向外界。如今,临夏艺人逐步将刻葫芦工艺从传统慢慢向烙花、片花、线刻、浮雕等手法转化。虽然,临夏不产葫芦,但该地的刻葫芦艺人正上演着一个“葫芦神话”。

鸡蛋葫芦
兰州刻葫芦亟待建立产业链
缺乏种植知识、专业队伍后继无人、缺乏创新精神、未形成产业链条,这些都是兰州葫芦日渐衰微的主要原因。如今,种植技术薄弱导致本土葫芦产量小,没有创新使本土葫芦没有销路,缺乏推广使得兰州葫芦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低。“最令人尴尬的是,300多人的专业队伍竟没有一个葫芦协会,没有一本推广画册。”陈致安说。而要将兰州刻葫芦进一步发扬光大,就必须建立一条种植、制作、销售的产业链。而这个产业链的建立,需要政府或其他团体的推动,例如山东聊城、河北保定等地建立起来的葫芦种植基地,都是在政府大力宣传下才成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