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传统比较含蓄,中国政治也常被国际舆论抱怨不够透明。所以,这次李克强总理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录播”,却选择无修改的“直播”,当然让英国媒体大感意外。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受其总编巴伯的专访。
全球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都可从李克强的话语中解读中国释放给世界的新信号。对于一位传播学者,我更感兴趣的是这次专访的幕后。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采访中,面对中国面临的诸多挑战时,李克强态度是“泰然处之”,与不少对中国高级领导人的采访不同,李克强在这次采访中没用底稿,问题也未事先提交给李克强或他手下的工作人员。
尽管这次会谈内容原定不记录在案,但李克强后来同意发表谈话的全部内容,前提是不对他的话作任何修改,这一点让《金融时报》感到非同寻常,“尤其在中国的大环境下”。
我把政治领导人接受专访的这种无修改发表,比作政治的直播。有时候,传播方式的价值和意义会大于传播的内容。无论对于领导人还是中国形象,这样的政治直播方式,其传递的自信和魅力,远超任何文字与表情。

在电视台,直播是电视人最兴奋的播出方式。除了准备充分,直播也对表演者和工作团队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直播,就意味着没有时间修改,它不仅让电视人兴奋,也让接受者兴奋。谁愿意放弃足球直播而看录播呀,哪怕是半夜三更爬起来,要的就是这个状态。直播对于许多活动还有特别的意义,一个不肯直播的赛事总会让人有暗箱操作的联想,这是传播方式造成的瓜田李下。
中国人传统比较含蓄,中国政治也常被国际舆论抱怨不够透明。所以,这次李克强总理完全可以顺水推舟“录播”,却选择无修改的“直播”,当然让英国媒体大感意外。没有底稿,也不预看采访提纲,在长达一小时的问答过程中,李克强神情放松、谈笑风生、应对自如,靠的就是长期积累打造的自信。英国媒体还对李克强的比喻印象深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你想得清楚,才能够说得清楚;你说不清楚,说明你还没有想清楚。
最让我兴趣的还不是李克强自己不要求修改,而是反过来要求英国媒体不要修改。西方对中国的很多误读,来自对中国传播的断章取义。传播要求的三个层次:准确、充分、巧妙,完整地传递自己的信息,不仅是准确传播的前提,更是充分传播的路径。我们要有自信对自己的讲话不做修改,这样,我们就有筹码要求对方不对自己的信息修改。这样的传播方式,不仅会得到媒体的理解,更会赢得媒体的喜爱。善于运用媒体人喜爱的方式传播,就是巧妙的传播。
大国总理的自信不仅来自总理的个人素养,更来自大国的自信。这样的政治直播,本身就是中国形象的魅力传播。中国需要更多这样自信和魅力的传播方式。
(西部企业信誉网据凤凰评论)
|
515人参与248评论
作者
邹振东
厦门大学教授,凤凰网特约评论员。
作者其他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