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创新
----中国最佳商业领袖颁奖论坛梁建章闭门演讲整理稿
欢迎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我前几年不在携程的时候,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我的研究课题正好是创新,因为创新与人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就研究到人口这个领域了。后来就参与帮助推动了一下计划生育改革和放开二胎。我觉得,对于整个经济界和社会来说,创新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国家到底富裕不富裕,根本要看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小政府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有助于培育更多的创新呢?这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例如上海的创新能力怎样才能赶得上深圳和美国?后来我们的研究发现,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硅谷这么成功,跟政府没有太大的关系。政府的最好策略,实际上是政府管得越少,创新力就越好。我这样说,政府可能就不太愿意听了:你不要我管,反而创新力更好?不要管是不容易的。我们现在说“供给侧改革”,如果你们看看供给侧改革的历史和理论,就会知道实际上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就是减税,就是政府要少管一点,要一个小政府。
政府要尽量少干预经济,我们公司也是这样。携程公司,我回来以后的这几年要加速创新,怎么办呢?办法是携程总公司、集团公司要尽量不去干预那些创新项目,要让创新项目像一个创业公司那样独立发展,要有自己的股权,放开让它们去做,反而效果更好。
所以创新研究了半天,原来就是要政府让企业家去干就行了。但我后来发现政府还是能起一些作用的。这个作用是很缓慢的,很长久的,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问题。数量就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在以往没有很前沿的研究,所以我在这方面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理论也论述过抚养比,老龄化,退休金这些问题。今天我要讲的是人口与创新的关系,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只简要地讲三个方面。
创新和人口规模
第一个方面是人口规模与创新的关系。规模效应在经济里是到处可见的。造第一辆汽车与造第一百万辆汽车相比,肯定是造第一百万辆汽车的成本要低得多。所以市场规模越大,成本会越低,创新就越容易。市场越大,研发的成本分摊到每一辆车的成本就越低。有人会问全球化的今天,国家的人口规模那么重要吗?造一辆车可以销售到全球,造一台手机也可以销售到全球,对于一个人口很少的国家,也可以实现很大的规模效应,例如芬兰的一家公司诺基亚,它的市场是全球性的,所以一个国家人口众多,对于制造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大的优势。不错,对于制造业来讲,大国的规模优势还不那么大。但是,今天制造业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产业了,服务业更加重要。服务业和互联网行业的规模效应就更加凸显出来,因为服务业主要是依靠本地。
像携程所在的旅游业,因为有很大的本土市场的话,就比较容易成功。对比韩国、台湾,比中国大陆小一两个数量级的市场,携程所开发出来的APP可以比韩国、台湾的公司投入多十倍甚至百倍的研发成本。在本土市场取得成功以后,就可以把这种先进的技术产品复制到其他市场。在服务业和互联网领域,大国就能利用人口规模优势,做出很成功的全球性的品牌。举个例子,以前美国的制造业与欧洲的制造业差距不大,但如果看服务品牌的话,美国的服务品牌远远比欧洲和日本的服务品牌更成功,比方说在连锁酒店和连锁餐饮业,美国品牌就在世界上是一枝独秀的。在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正是利用了其发达国家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优势,占领了全球市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收益于其规模优势,创新能力一直是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前几年有人说中国的创新能力不行,因为中国的教育等方面不行等等。但是前几年我研究创新问题时发现,从任何一个数据来看,中国的创新能力是远远领先于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或人均GDP相当的其他国家的。未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我有信心中国能够利用它的人口优势,在创新方面赶超很多发达国家。
创新和人口年龄结构
第二个方面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对创新的影响。我当时研究了日本。日本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创新和创业活力的缺失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很有关系。
日本公司的高管50多岁的人占了很大比例,20多岁、30多岁的年轻人当高管的比较少。日本公司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员工的级别和工资基本取决于进入公司的时间,和业绩、能力关系不大。随着这个社会人口结构的老化,年轻人的晋升空间少了,年轻人的社会资源、创造力等各方面都下降。如果比较日本的高科技公司跟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差别,会发现美国高科技公司大多在最近几十年由很多年轻人创办出来,而日本的高科技公司基本上是几十年前甚至二战之前创办,而且当初的创始人基本上很少健在。日本经济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严重缺少创新型企业或者新的企业。
中国现在这方面比日本好,现在中国很多企业家都是30多岁,正好是80后。由于那时计划生育抓得还不那么严,80后是人数比较多的年龄群,但后来计划生育抓得很严,90后这批人群的数量就比80后少了大概30%~40%,结果是惊人的倒金字塔的人口结构。这种人口结构对创新就很不利。当然我们现在有放开二胎的政策,可能会有些缓解。
创新和城市化策略
第三个方面就是人口在地域上的分布,也就是人口的集聚效应与创新的关系。随着服务业和互联网业,文化产业等创新产业的兴起,这些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度比以前制造业的集中度要高得多。比如说,美国硅谷集中了美国将近一半的互联网公司,好莱坞集中了美国最好的电影公司。
在中国,一线大城市基本上集中了最好的互联网公司,文化产业和媒体公司。有些二线城市也有,但是不成比例地少很多。这是因为这些新兴产业更需要跨行业的人才交流,人口聚集的特大城市更容易促进行业间的互动。城市规模越大,人才的交流和思想的交流也更密切,就越容易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从而爆发出创造力。另外,在大城市,一个公司会很快招聘到各种人才。大城市的国际航班很多,所以也更方便与全球交流。小城市在这方面就很麻烦。大城市在这种新的创新业态下有更大的优势。
但是最近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政府说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我写了好几篇文章说这种做法对中国的创新力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控制大城市人口,就不可能形成这种巨大的人才规模;另外控制大城市人口,必然导致城市更加的拥挤。有人说城市拥挤了,污染严重了,再不控制规模怎么办?但这些并不是大城市引起的问题,问题反而是没有认识到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如果认识到这种规模优势的话,政府应该规划更大规模的城市。如果北京,上海按照4000万人口来规划,就不会那么拥挤。
其实中国的大城市的规模是偏小的,日本东京有3700万人口,日本只是有一亿多人口的国家,而中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国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应该远远超过东京。另外,从效率来讲,其实大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因为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土地利用率也更高,各方面的效率也更高。而且,大城市的投资回报也高,比在西部造一个地铁、高铁要好得多。
如果中国严格限制大城市,未来就是造成这些城市的规划不足,显得更加拥挤,这样年轻人就留不下来,比如生孩子、入户籍、孩子入学就比较困难,工作一阵子就只能转到小城市去。如果城市的交通、环境,教育,医疗条件做得不好的话,更有钱的人就可能移民了,这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创新是非常负面的。
上海政府老是跟我说怎么样让更多的携程到上海来,我只能跟他们说,你们能不能多造一些房子,多搞一些地铁,多造一些学校幼儿园等等,把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让更多的年轻人进来,因为这些年轻人进来以后,你不知道他是不是未来的马云,如果是把学历的最低标准定为硕士、博士,你可能把我留下来,但是就可能把马云排除在外了,所以你是没有办法鉴别这种人才的,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留下来。上海应该成为一个更大的城市,建成世界上超大规模的城市,让更多的人才移民来上海安居乐业,生儿育女。我们的祖辈也是多年前移民来上海的,那时我想上海也是很拥挤的,我父母和祖辈的小孩,还是都能留在上海,应该不是个问题。我相信如果上海能吸引到全国大量的人才移民来的话,能让他们安居乐业,上海一定会再次爆发出它的青春活力,爆发出它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如果北京,上海,深圳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最有创造力的城市,那么中国的未来也是非常光明的。
好,谢谢大家。
(西部企业信誉网)
要了解中国人口问题,不可错过这两本书:
《中国人可以多生!》作者:梁建章、李建新、黄文政
《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作者:何亚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