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话是很有腔调的,而一旦信任链条断裂,就会出现该事件中的各执一词。吃鱼是个较为繁琐的事,现场称量、现场宰杀,到了后厨、到了菜单上,如何确保斤两与总价不会变卦?黑店之“黑”,门道恰在于这里。
客观地说,抽象地在价格上做文章,算不上理性。在经济学逻辑上,价格构成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三个层面:一则,这饭店的鱼价,公平正义吗?有好事者调查发现,在有“鲟鳇鱼之乡”的黑龙江抚远县的水产市场上,10斤以下鳇鱼的零售价是25元/斤,10斤以上的卖30元/斤。二则,卖鱼的过程,有无黑化的嫌疑?按照最初爆料微博的说法,消费者与店方理论,结果店方冲出一大帮人“打我们”。三者,当地警方的执法,果真毫无瑕疵吗?消费者提供的视频中,疑似出警人员确有抽烟的行为存在。至于相关的“狠话”,有视频,就不愁无真相。
遗憾的是,根据官方调查,这简直就是足以感动人类的一场误会:说投诉人陈先生与饭店负责人拥抱和解,还对出警的民警表示春节的祝福。这剧情逆转,实在比贺岁片里的白骨夫人还要厉害。姑且先不说谁对谁错,事已至此,肯定有人撒谎了。只是,在恐吓电话事实存在的前提下,陈先生囿于安全考量,对地方调查沉潜不语,也是情有可原;倒是地方部门,在单方说明的调查结果里,为什么不能附加上店方的视频监控、警方的出警视频?最简单的“真相追溯法”,就是地方部门甚至无须南下取证,只须网络请求消费者提供现场手机视频——这铁证,比洋洋洒洒的万言书更有公信。
目前,既然官方初步调查结果疑似多处被证伪,那么,不妨沿着这份结论看看究竟谁在“秀演技”。童话里,说谎是要长出长鼻子的。如果游客无中生有,道德诘责足够让其背负相应的心理包袱;又如果地方部门文过饰非,掩饰谎言的代价恐怕就要“滚雪球”下去了。官方若借公信说谎,罚单就不只是长长鼻子而已。
不要误伤,只要真相。在天价鱼事件上,厘断是非、辨清利害,还是要靠事实和证据来说话。
如果天价鱼事件果真非游客杜撰,那么,不要国家旅游局的黑名单,也不必手机APP上的差评,消费者直接就可以把卖天价鱼的地方集体拉黑了。(每日甘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