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受冲击的是在菲中资项目
其实,中菲关系恶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07年至2010年,中菲关系虽受到菲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但友好关系的大局并没有变化。2007年菲律宾中期选举过后,国内政治斗争加剧,指责阿罗约夫人操纵选举并要求其下台的呼声高涨。
鉴于当时中资企业在菲投资项目较多,一些反对派利用中资项目攻击阿罗约夫人。与此同时,美国人巴里·韦恩2008年在《远东经济评论》撰文炒作南海问题。
首先受牵连的就是“中兴的宽带项目”。2007年4月,中国中兴集团获得菲律宾价值3.29亿美元的国家宽带网络升级改造项目,但反对派议员为了打击阿罗约夫人,指责该项目违反《建造-运营-转让法案》、要价过高及阿罗约夫人和其政治盟友从中捞取佣金等,并促使菲参议院介入调查,导致其他一些由中国注资的公共工程项目也受到了质疑,比如巴纳旺(Banaong)泵灌项目、桑托斯将军城渔港扩建项目、北吕宋铁路建设项目等。
几乎在同时,美国人巴里·韦恩在《远东经济评论》撰文炒作南海问题,批评阿罗约政府2004年与中国签署海洋地震联合勘探协议(JMSU)是脱离其他东盟声索国,并使中国对南沙“无理的历史性主张”得以合法化的错误做法。菲律宾反对党参议员和众议员马上将其与“中兴案”联系起来,指责阿罗约政府签署勘探协议是为了换取中国几十亿美元的项目贷款及大量回扣。
2010年1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为孔子学院揭牌。
为了撇清与“中兴案”的干系,阿罗约总统宣布停止中兴项目,并于2008年6月底宣布不再继续JMSU项目。而随着南海问题被炒作起来,且为了2010年选战需要,菲律宾参议院于2009年3月不顾中方反对强行通过了《领海基线法》,将中国部分南沙岛礁纳入其领土之内,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但是,这一段时间内,双方虽然产生了一些怨怒,但整体友好的关系并未改变。
没有做好与小国相处的准备
凭心而论,阿基诺三世上台前后并无意挑战中国。2010年初,还是总统候选人的阿基诺在菲律宾国家防务学院表示,将保持与美国、中国及东南亚等友好国家的安全合作关系,甚至扬言“不允许美军继续在菲南部长期存在”。上台之后,阿基诺试图继承前任所奉行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在内阁中唯独留下了前任外长罗慕洛。而正是这位罗慕洛外长在2010年8月9日表示,在解决南海争端上没有美国的位置,不支持美国务卿克林顿有关根据国际法多边解决争端的提议,并强调南海争端只是东盟与中国之间的事情。同年11月,时任参议院议长恩里莱还建议,应该重新评估整体国际政策,把原本倾向于美国的重心逐渐调整到中国上来。
但是,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是,美国为推进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在阿基诺三世上台之后不久就密集派出高官大做菲方工作。
例如,2010年7月23日,美国助理国务卿伯恩斯访问菲律宾,明确表示希望保留美国在菲律宾南部的驻军。8月,美太平洋司令威拉德访问菲律宾,向菲武装部队参谋总长戴维表达对南海局势的担忧,表示“愿意与菲武装部队一道共同维护菲律宾群岛安全”,并警告“要避免战争,就必须建立足够的军事力量”。
不久前,美防长卡特携手菲防长再登南海巡航航母。
而与之相反,中菲关系却陷入马尼拉香港人质危机、菲方请求中方宽恕菲籍毒贩未果,及中方执法船在礼乐滩海域驱赶菲方勘探船等一连串的危机之中,中菲两国媒体开始相互指责,相互观感也趋于恶化。2011年3月,随着亲美的德尔罗萨里奥替换罗慕洛成为菲律宾外长后,中菲关系开始急剧下滑,矛盾不断爆发。而到了2012年4月,中菲爆发黄岩岛对峙事件,及2013年初菲单方面将南海争端提请国际仲裁后,中菲关系可以说已经跌入了历史的谷底。
回顾这几年的演变,中菲关系一步步走向恶化有迹可循,其中不乏值得反思和吸取教训之处。
有人说,中国对成为大国没有做好准备。其实,中国对如何与比自己规模小的国家相处更是没有做好准备
如前所述,中国学界对菲律宾的了解简直微乎其微,媒体则热衷于报导阿基诺三世在应对马尼拉人质事件时,面露诡异微笑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的细节,学界浮躁、媒体狂躁的现象十分突出。
与之相比,美国在成为世界超强之际,却是比较政治学、人类学等基础学科蓬勃发展之时,而当前的中国学界,则更热衷于评点“高大上”的国际大势与大国博弈。中国需要更多的实务主义者和务实主义者,不应被动地经历着“挨打、挨饿和挨骂”的阶段,而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学会“反击、发展与说理”。
随着阿基诺三世任期已满,菲律宾将迎来新一届政府,中菲关系能否触底反弹,有赖学界更加严谨深入的研究,以及舆论界更加理性的引导,既给中国外交以更多的智力支持,也给舆论留有更大的运作空间。观望菲律宾的不止中美,还有越南、朝鲜等周边国家,中国与小国相处的被动局面能不能尽快找到破解之道,对很多相关方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