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内容:甘肃酒泉基地正成为世界最大风电场,除此之外,甘肃敦煌还开建了我国首个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要发挥甘肃资源能源优势、振兴老工业基地、确保生态安全,必须把发挥资源优势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

温隆家
历史上的甘肃曾是古老中国开发开放的前沿。很长一段时期,“天下富庶者莫如陇右”。丰富的传统能源资源,使甘肃成为养育和繁衍中国现代工业的地方。但这并未给甘肃留下巨大的经济利益,几十年倚重能源资源的单一产业结构逼迫玉门人陷入迁城之困。目前在全国省区市中,甘肃GDP甚至位居倒数第五。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甘肃省整体列为全国唯一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区。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陇东河西能源基地呼之欲出。随着对单一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风、光、油气、煤炭各种资源有序开发,富庶陇原可望再现。
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甘肃省工信委副主任温隆家。
“风吹日晒”造就新能源大省
记者:甘肃省的能源供给现状如何?
温隆家: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腹地,位于青藏、蒙新和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大、优势和劣势都相对突出的省份,既是一个能源大省,又是一个能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人均能源占有量偏低。由于甘肃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起步阶段,能源的需求量很大。在去年公布的2008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耗公报里,甘肃省的单位GDP能耗、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分别为2.013吨标准煤/万元,4.05吨标准煤/万元和2539千瓦时/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7%、85%和84.6%。从全省目前的能源自给状况来看,属于基本平衡。
记者:甘肃酒泉基地正成为世界最大风电场,除此之外,甘肃敦煌还开建了我国首个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由此看来,甘肃正在调整自身的能源结构?
温隆家:是的。在甘肃,“风吹日晒”已经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蓬勃兴起的新能源。作为一个传统的能源省份,甘肃将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日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甘肃在发展风能和太阳能项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的建设,以及2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的规划,新能源在甘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年上升,以传统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渐变态势。但是,不可否认,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在甘肃的能源结构比例中还将占据主要位置。
资源优势“倒逼”发展转型
记者:为什么要调整能源结构?
温隆家:能源资源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对工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的甘肃经济,非但没有为甘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还形成了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机构,有些老矿山、老企业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布局亟待优化。
举例说,现在的酒泉风电基地里就囊括了玉门市。玉门油田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但历经70年发展,2009年3月6日,玉门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名单。随着甘肃国民经济总量和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粗放的资源性产业发展方式和低下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已经严重制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有没有具体的调整思路?
温隆家:对现有能源资源,必须延长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陇东煤电化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矿区,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河西新能源,加快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提升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快陇东西峰、华池、镇远、环县以及玉门等油田勘探开发步伐,支持玉门老油田发展,提高经济开采年限。
要发挥甘肃资源能源优势、振兴老工业基地、确保生态安全,必须把发挥资源优势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记者:甘肃现在有走上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资源型城市吗?
温隆家:甘肃金昌市因矿兴企、因企设市,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2006年,金昌主导企业金川公司成为国家“十一五”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甘肃率先开展了清洁生产,由末端治污向全程控制转变,构建了“三废”及物料综合利用、产业衔接紧密的区域大循环系统。目前全市形成有色金属、氯碱化工、硫化工等5大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上下游企业间的“无缝对接”。比如,1992年金川集团生产4万多吨镍、2万多吨铜,用水量达8800万立方米;现在生产13万吨镍、40万吨铜,用水量却只有6700万立方米。
甘肃正全力打造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打造石油化工、煤电化工等16条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有机组合并形成规模,成为实现经济效益、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3.5%减排目标任重道远
记者:6月底,国家发改委晒出了2009年各省自治区的节能减排成绩单,今年初甘肃省公布的减排完成情况是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2%,但是6月公布的结果是降低了6.82%,这是怎么回事?
温隆家:5.2%是省政府事先设定的降耗目标,受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大多数高耗能企业停产,因此,最后审计出的实际完成情况超越了预设目标。也正因为此,2010年省内下达的降耗目标由5.4%减为3.5%。
记者:既然去年的考核结果为完成等级,而且还超出预期。今年的3.5%应该能轻松完成吧?
温隆家:恰恰相反,压力很大。一季度甘肃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大幅回升态势,在上升的同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衡明显。今年一季度轻重工业比重为13:87,而去年一季度,轻重工业比重为16:84。重工业比重随着产品价格上升复归。支柱行业石化、有色、电力、冶金快速增长,完成增加值200.4亿元,同比增加69.13亿元。这四大高耗能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37%,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
记者:有没有应对措施?
温隆家:一是抓好节能的重点工程,再来是抓好六大重点领域,然后还有重点能耗企业。比如,之前年用能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企业现在改为5000吨标煤以上的用能企业。另外,暂停高耗能项目,严控产能过剩的有色、冶金、电力、建材等领域的项目审批。最后,拓展公共节能、建筑节能等其他领域。
甘肃在三季度将开展“十一五”减排任务的预考核,对完不成任务的企业启动应急预案,实行监督抽查。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找出关键问题,利用倒逼机制制定相应措施。
记者:在推进减排的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温隆家:对于甘肃来说是政策支持。比方说,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减排的一项最大工程,“淘汰”却远不能了事。首先,淘汰之后,企业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要能跟上;其次,淘汰要有补偿机制,保证职工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没有相应的资金和政策作保证,完全依靠行政手段把企业关死,产业升级跟不上,职工再就业跟不上,依法退出机制建立不起来,“淘汰”起来困难重重。甘肃财政的自给能力较差,去年的年度财政支出几乎超出财政收入一倍,目前还主要依靠国家的转移支付。要拿出资金来做淘汰的退出机制,几乎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