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你们单位食堂怎么样”是人们见面时常聊的话题。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民营餐饮行业的兴起,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吃“大锅饭”的食堂,早已成为了那个物质缺乏时代远去的背影。时代终要前行。近年来,出于对饮食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兰州人开始重新涌进便宜方便的食堂。不知不觉间,“物美价廉”的单位食堂,又重新回归了人们的生活。在数十年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巨大变迁中,食堂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轮回。记者颜晨文/图
A 记忆中的单位食堂
几十年来,“吃大锅饭”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流行语,但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对“大锅饭”一词的来源并不清楚。其实,所谓的“大锅饭”,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大家一起在单位食堂里吃饭。
“四个兜的中山装,单位食堂吃得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如同当时的这首民谣。而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单身的兰州人,一日三餐都会到单位的食堂里去吃。
“那时候,基本上所有的职工宿舍,都是公用水房和厕所的“筒子楼”,整栋楼里根本就没有厨房,做起饭来很不方便。而单位的食堂物美价廉,于是,在我们那时候,基本上每顿饭都会去单位食堂吃。”67岁的张胜利,是中科院驻兰研究所的职工。说起年轻时顿顿饭都在食堂“解决”的那段日子,他依然是记忆犹新。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每个单位都开设了自己的食堂。一到月初,大家就带上钱和粮票,来到食堂的办公室,买好一个月的饭票和菜票。每天到了吃饭的时间,都会看到一大群单位的职工,手里攥着自己的饭盒和筷子,浩浩荡荡地来到自家单位食堂的门前。
在张胜利的回忆中,那时的食堂饭都是用大盆子盛的,菜的种类也是传统而随意,红烧肉、炒土豆丝、白菜炒粉条等等,一走进食堂大厅,老远就会闻到扑鼻而来的菜香,让人馋涎欲滴。在窗口上边,还会悬挂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当天提供的菜品和价格。
“如今看来,当时食堂的菜价,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红烧肉、炖丸子等纯肉菜只要4角钱,普通荤菜3角,而素菜的价格在2角钱以下。主食则是馒头、米饭、包子、白皮面等。去食堂买饭的时候,除了要交钱,还要交粮票。城市户口的人才发粮票,国家干部每月才发26斤。我的饭量很大,有时候还没到月底,粮票就不够用了。”张胜利说。和单位食堂一起浮现在他记忆中的,就是粮票。从建国初期直到90年代初,由于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在购买食品时要按照数量支付粮票。
在如今,“下馆子”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当时,也有人偶尔去餐厅“打个牙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兰州市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餐厅,也只有悦宾楼、中央广场附近的包子馆、张掖路的甜食店、双城门的面馆等为数不多的国营餐厅。
B 市场竞争中黯然退场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兰州人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大批民营餐厅应运而生,兰州人也逐渐习惯了“下馆子”的生活。
与此同时,作为单位的配套设施,食堂是姓“公”的,不少单位和企业还专门设有食堂科,里面的人都是单位的正式职工。因此,尽管职工食堂已经被推上了市场竞争的舞台,但大多数食堂却还是延续着“大锅饭”的旧模式,在口感、卫生、营养搭配上并不是特别注意,而服务态度方面也不尽人意。
“单位职工自己做饭的食堂,不以盈利为目的,买的东西真材实料,价格实惠,卫生也有保证。但也存在很多弊病。”65岁的王明堂,曾多年在某大型事业单位食堂工作。他告诉记者,面对如雨后春笋般的民营餐饮企业,食堂的缺点逐渐暴露无遗。有的单位食堂菜式单一,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欠佳。在物品采购方面漏洞难堵,采购员虚开价格、虚报重量和数量的“暗箱操作”行为……这些都是当年单位食堂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王明堂说,相比于街头巷尾的饭馆餐厅,食堂还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大锅做饭、众口难调。而随着民营餐饮的登场,兰州人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余地,只要走到街上,随便进一家餐馆,想吃什么就能点什么。而在食堂里,每天只是那么几样固定的菜肴。
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在街上的饭馆吃饭。在单位食堂大厅中排起的长龙,也如往日的中山装一般,再不复见。而对于大多数单位来说,去食堂的职工一天天减少,职工对食堂不满意,单位还要忙着处理食堂的买菜、人员、后勤等问题,可谓是“吃力不讨好”。
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兰州的众多单位开始纷纷选择把食堂承包出去。承包以后,单位自然轻松很多,平时只需负责监督,做不好就换人。但很多承包者为了尽量节约成本多盈利,菜价一般较高,使用的米、油、菜等原材料质量也开始打起了折扣。对于原本就门庭冷落的食堂来说,这更是雪上加霜。
“不少单位食堂都在这样循环:刚承包时,食堂面目一新,大家都很满意,过段时间,问题不断出现,职工意见很大,单位就更换食堂承包人;换了承包人,情况马上好转,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走下坡路……”在王明堂的印象里,他工作的那家食堂,在停业之前的最后几年,就一直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往复。
进入新世纪后,众多有些年头的单位食堂,开始纷纷停止营业。而在当时,关闭单位食堂似乎成为一种浪潮。大多数的单位,在取消食堂后以向职工发放就餐补助作为补偿。除了职工数量有数百人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各所学校,兰州大部分单位已经关闭了单位食堂。
C 市民重回“大锅饭”时代
“一到吃饭的时间,我就开始发愁,根本不知道吃什么。”25岁的赵鹏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兰州就业,目前一个人租房过日子。自己做饭不方便,他基本每天都到单位附近的小餐馆就餐。但一顿十几、二十元,日子一久根本吃不起。于是,他就只能去路边摊随便吃点。
“以前在学校吃了4年食堂,那时候,老是盼着赶紧毕业别再吃了。”但如今,赵鹏明却盼着能够回到食堂吃饭。在路边店吃饭,最让他担心的是,如今的黑心豆腐、地沟油个个“猖獗”,要是运气不好碰上了,吃坏肚子还是小事,日子一长对健康会有不小的影响。
“现在吃饭不是比价位、比档次,而是比健康了。你想想,单位食堂就是办给自家人吃的,在食品的安全、价格等方面,一定比外面的饭馆强。”在盘旋路附近写字楼上班的刘玉娟说。在她心里,始终对食堂有一种特别的信任。
“单位食堂进货的渠道也比较透明。而厨师和工作人员,也应该都有健康证明,这些都比小饭馆和路边摊强多了。如果那些路边小饭馆坑人,那也只能吃个哑巴亏。可单位食堂毕竟打着单位的‘旗号’,平时也有单位监督和管理,在原料和价位等方面,肯定有优势。”刘玉娟说,每天中午,她都会去兰大食堂“蹭饭”。她觉得,大单位的食堂,往往为几百到上千人提供用餐,一旦发生食物安全等问题,影响会很大大,因此,食堂在安全上都比较重视。
在午餐时间,记者来到了兰州大学的食堂。经过仔细观察,很多正在用餐的人,都不像是大学生。一打听才知道,有好多都是附近写字楼中的上班族。而面对记者的提问,大多数“蹭饭”族都显得十分坦然。
“中午回家做饭来不及,在外面吃价格贵还不卫生,还是单位的食堂实惠。”这几乎是所有人一致的想法。
在兰州大学食堂,前来就餐的上班族何利明指着餐盘说:“两荤一素,加一碗米饭,一共4.8元,这点钱在外面,连一碗牛肉面都买不到。”
那么,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如今,为什么单位食堂依然能维持如此低的价位?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尽管如今的食堂,在软硬件方面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是便宜实惠的老传统却几乎没变。由于各个学校、单位食堂基本都有一定数量的补贴,因此,大多数食堂里的饭菜,总是要比外面实惠得多。
显而易见,“价格便宜、吃得放心”,这就是如今兰州上班族和众多市民,纷纷去学校食堂“蹭饭”的根本原因。
D 食堂对“外人”敞开大门
“我们这个食堂,实在是不方便对外开放。”一位机关单位食堂的管理者说,如果完全对市民开放,除了不好估计用餐人数等不便外,他们的机关食堂是非盈利性质的,该如何向前来用餐的市民收费?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兰州市内多家单位食堂了解到,目前,兰州的单位食堂有些是经费全额补贴,职工免费或只交一小部分费用即可用餐,这些食堂基本不可能对外开放。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单位食堂,都是采用部分补贴和外包经营的模式。因此,如今的大多数食堂,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对职工之外的社会人士“关上大门”。每到中午用餐时间,在不少大单位的食堂中,总是挤满了附近居民和上班族蹭饭的身影。
“只是面对一个单位经营食堂,针对的客户就只有那么几十到几百个人。但是,只要饭菜口味和服务做上去了,周边有那么多的居民,这个肯定是值得抓住的商机。”南昌路东段某单位食堂的经理说。不难看出,对于大多数食堂经营者来说,还是希望多一点的人能够光顾。
显而易见,单位设施与外人共享固然会增加成本和管理难度,但如果经营得当,既可为单位创收,也可解决周边居民的难题。“在一些管理者的潜意识里,单位的公共设施是一种福利,不愿意对外开放。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一边资源闲置,一边资源匮乏的情况就很难改变。”
“对于单位职工以外的人们来说,去食堂就是图个方便和放心,单位食堂适当提升价格,也比外面的饭馆便宜完全可以接受。”常去附近单位食堂“蹭饭”的顾先生认为,如果单位食堂觉得,外来人员就餐占用内部资源、间接享受了单位的部分福利,那可以制定两种餐费价格制度,对“外人”采取高于内部职工的就餐价格。
时代终要前行。数十年前,在“单位办社会”模式下,食堂是一种单位的生活配套实施。但在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单位食堂”开门迎客双赢之举,通过合理收费,既可以盘活资源实现共享,又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还能方便更多的市民用餐,对谁来讲都不是件“亏本的买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