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可丁的老板巴次 摄影:王淑
许多人都以为拉萨市格桑林卡小区里的“阿可丁”是指西藏传说中足智多谋、劫富济贫、喜欢戏弄庄园主的年轻人阿古顿巴,其实,“阿可丁”是汉族姑娘满馨蔚和她的藏族老公巴桑次仁开设的藏式面包坊。
这是一对相亲相爱的藏汉夫妻,妻子满馨蔚是手风琴手,丈夫巴桑次仁是个舞蹈编导。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四岁的女儿,另一个则是他们两人创办的藏式黑青稞面包品牌“阿可丁”的形象代言人“小A”——头戴一顶透着藏族农民幽默感和喜兴劲儿的次仁金科帽,跳着舞唱着歌奔向金灿灿的青稞地。夫妻两人特意把它设计成一个有着音符质感和灵动韵味的人形的“A”字。巴次说:“这是我们店的英文名字Accordion(英语‘手风琴’之意)的第一个字母,因为我和爱人是因手风琴相识,因音乐而结缘的。”
1996年,巴次所在的西藏艺校一个班的学生被军队艺术团体“包了圆”,他便成了一个小小文艺兵。在部队里一待就是14年,2009复原后,他没有找单位,而是打算离开“体制”,做一个“自由人”。“听说我要辞职,父亲两年都没有睡好觉,人整个瘦了一圈,亲戚朋友也过来当说客。但我没有动摇,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所以我要坚持。当时我还没有做创意产品的打算,只是为了能够更加随性地展示自己,尝试挖掘自己的极限究竟在哪里。亲友的担心我能理解,但我觉得有起伏的生活才会有惊喜。2006年碰到我的爱人后,双方都放弃之前的一切,开始逐渐明确目标,确定了未来的方向,就这样有了我们的‘阿可丁’。”

阿可丁的全家福 摄影:王淑
巴次曾有在部队最后三年利用休假时间,向烘焙圈子里非常有名的人拜师学艺的经历:“最初,师傅知道我当过十多年文艺兵,想当然地认为我在部队什么都有保障,肯定不能吃苦……于是我第二天凌晨5点起床,踏一辆摇摇晃晃的自行车赶到师傅的店里,在那里昏天黑地地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师傅个性很强,我就主动跟师傅聊天,慢慢地师傅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就这样,夫妻俩靠着这个手艺在拉萨创办了“阿可丁”品牌。
“阿可丁”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生长在高原上的黑青稞、豌豆、人参果、西藏牛乳、野葱和他们自种的一种特殊的薄荷(与传统薄荷的概念不完全一样)。巴次告诉我们说,他的黑青稞主要是从日喀则南部康马县和山南部分地区购进的,产量非常低,在山上缺水缺肥的薄劣地里靠天生长,当地人只是把它和普通青稞掺在一起做成糌粑吃,单独使用的机会极少。但我觉得这个东西不错,便请我在江孜种了一辈子地的伯父用特殊方法做了后续处理,不去除麸皮,味道非常原始。我靠直觉判断,觉得像黑青稞这种长在恶劣条件下的东西才是源自这片土地、养育了这方人民的“初粮”,当时的人们没有现在这样多样化的营养补充,但仍靠这个东西精壮地过来了,它肯定是有我们不一定认识到的特殊价值。另外从感情角度,这是一种生长在我们贫瘠土地上的历史久远的“古董级”的绿色食品,以后我还要自己租地种植不施用肥料的无机黑青稞,这样价格也好控制。它的颜色很黑,很健康,有嚼劲儿。这种健康的清淡的口味最初连我们的父母都不能接受,怪我们“连味精都舍不得放”,但现在他们很喜欢这个味道了。
|

充满温馨气氛的阿可丁藏式面包坊 摄影:王淑
来“阿可丁”客人里,中老人年特别多,很多人是拖家带口到这里吃黑青稞面包和巴式酸奶蛋糕。“阿可丁”的面包、蛋糕和冰淇淋在拉萨很多著名食店都有销售,内地的订单也特别多。这源于巴次对手艺活的固执追求,他总是说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艺术家的追求。“以藏式月饼为例——我曾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过一种粉红色的藏式月饼,青稞面、牦牛肉馅,很有特色,但旁边如果有个人总说‘不是这样的’‘不能这样’‘不对’‘不好’,你就很受打击。我想过,不管月饼的出处是怎样的,只要能健康怎么做都成立。但是现在人们给自己设了个圈套,形成了一个定式——月饼只能是这样,别的配料、形状和颜色就不是月饼。作为一个手工艺人最重要是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开放的性灵,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要想办法摆脱自己也摆脱别人,千万不能把自己定格在一个模仿者的身份上。下一步我还想大量使用我老家江孜生产的一种黄牛乳炼就的纯白酥油,也许是我对家乡的偏爱,我自己和大部分食客还是觉得牦牛黄酥油味道冲了一点,加上中国人的传统饭桌上一向没有黄油文化,吃惯它要有一定的时间。但是江孜的这种纯白酥油味道是相当淡雅的,有一种清馨的奶香,应该是有市场的。”
内地很多粉丝联系到他要加入“阿可丁”的大家庭,对此巴次的想法是“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当然可以,但要加盟和代理我们暂时没有想过,我们要做的是民族的原创的自主品牌,假如一开始就加上了很多外来的元素,我觉得可能不是特别合适。等我们做大了,这些想法也许可以实现,但现在不能急。”巴次和满馨蔚从来没有给自己定下过“今年要挣下多少多少钱”的目标,能做到什么程度都是意外,都是快乐。他们正是在这种“快乐面包”哲学下,经营着自己的“阿可丁”家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