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蒙医药: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颗明珠

时间:2012-05-02 10:31:32   作者:

蒙医药学是在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蒙古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蒙医药学本身的发展特点,吉格木德把蒙医药学发展史分为4个阶段。

  今天,蒙医“针”功夫不仅历久弥新,继续为草原人民祛病延年,而且在逐渐完善发展中寻找着与现代草原的最佳契合点。

  蒙医整骨术是最负盛名的蒙医传统疗法之—。如今,“黑狗大夫”的传人们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时代,仍续写着传统医学的辉煌。

  今天《内蒙古日报》精心推出特刊,详细报道了现如今蒙医药发展的新成果。详细报道了现如今蒙医药发展的新成果。详细报道请点击进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蒙医专家们搜集、整理和编译蒙医药古籍。 (资料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巴音淖尔蒙医研究所医务人员深入牧区为牧民发放药品。 (资料图片)

  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颗明珠

  4月25日,记者见到了内蒙古医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格木德。这位享有蒙医学史学科创始人、现代蒙医基础理论学科奠基人、蒙医药古籍文献研究学科奠基人三大美誉的老人已74岁高龄。

  他自豪地说:“蒙医药学是在游牧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民族长期以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东方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蒙医药学不仅在我国,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图瓦等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

  根据蒙古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蒙医药学本身的发展特点,吉格木德把蒙医药学发展史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3世纪以前,是以寒热学说为指导的传统蒙医药经验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积累了与自然环境、游牧生产生活相适应的针刺、灸疗、放血、温泉、酸马奶等疗法与疗术,同时在骨伤、瘟疫的治疗及药物方剂知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火灸法很早就享誉中原。这一阶段,骨伤科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在从事畜牧业和狩猎以及长期征战中,经常会发生跌伤、骨折、脱臼和脑震荡等,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积累了骨伤科和战伤外科的宝贵经验。”吉格木德说。

  第二阶段是13世纪到16世纪,形成了以寒热学说为总纲,包括滋补理论、药物方剂理论等理论体系的古代传统蒙医药学。1330年,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了《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把它命名为《忽必烈饮膳正要》。这一时期,酸马奶疗法闻名欧洲。吉格木德说,13世纪时,蒙古军队战伤外科相当发达。随军蒙医在战伤手术时参照尸体解剖实施手术,这种战伤外科与解剖知识的结合,促进了战伤外科的发展。他说,蒙医骨伤科也促进了中医骨伤科的发展,正如《中国医学史讲义》称:“我国骨伤科发达很早,但是独于蒙古人较为重视,因此骨伤科在元代得到显著发展。”

  第三阶段是16世纪至20世纪中叶,形成了以阴阳、五元学说,三根七素学说,脏腑学说,白脉学说,寒热学说,六基症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具有独特诊疗技术的近代蒙医药学。他说:“随着佛教传入蒙古地区,蒙医药学吸收到阿育吠陀医学(古印度医学)中的营养,到17世纪,《医经八支》等40多部阿育吠陀医学著作被翻译成蒙文,广泛传播。这段时期,蒙医药学也受到了藏医等兄弟民族医学的影响。”

  据他考证,17世纪以后,蒙古地区建立了70多所称为满巴拉桑的医学院校,培养了不少蒙医药方面的人才,其中成绩最优秀、答辩合格者获得满仁巴学位。吉格木德说:“16世纪以后的近400年,为蒙医药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这段时期,以《甘露四部》、《蒙药正典》、《方海》三大经典为代表的近百部医学著作相继问世。”

  第四阶段为现代发展阶段。建国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医药学,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与支持。1956年成立了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2006年,成立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并决定成立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设置蒙医学专业。如今,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2所高校设立蒙医药学院,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以及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高等蒙医药学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医药科研获得丰硕成果。蒙医史研究、蒙医古籍文献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蒙药研究、诊断标准和蒙药质量标准等研究都有了重大进展。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大量搜集分散在各地的蒙医古籍,我区组织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老蒙医对古籍进行整理,已出版的有《甘露四部》等三大经典和《蒙医药选编》等数十部古籍著作。专家学者还编著出版了《蒙医临床学》、《蒙医学基础理论》、《蒙医学史与文献研究》、《蒙医学》、《肝病治疗经验》等专著几十部。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等。

  吉格木德说:“广大蒙医同中西医医生并肩战斗,对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疑难病症以及保护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贡献。蒙西医合作,对蒙医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已获60余项成果。目前,我区已成为我国及周边国家的蒙医药学术中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蒙医药学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记者丁燕冯雪玉) 

国医大师苏荣扎布正在为患者号脉。记者许晓岚摄

  国医大师苏荣扎布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评选出首届国医大师,我国30位名老中医(民族医)入选。我区著名蒙医专家、被称作蒙医学科创始人的苏荣扎布荣膺国医大师称号。

  苏荣扎布是知名蒙医内科学教授,是首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他从事蒙医临床医疗高等教育工作几十年,由他组织并担任总编编写的第一套蒙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填补了我国蒙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空白。他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经验,研制出了大量临床有效方剂。此外,他还编写出版了大量蒙医学专著,全面继承了传统的蒙医理论体系并有所总结和创新,为现代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草原“针”功夫:谱写古老与现代的交响

  乍看起来,蒙医针刺疗法和中医针灸非常相似,同样是用一枚枚小小的银针,同样是扎进一个个特定的穴位,通过调整和诱导人体某些功能来防病治病。而从历史渊源看,它们之间确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最初阶段完全一样。但是,由于蒙、中医理论体系的不同,蒙医针刺疗法和中医针灸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像一棵树上的两个枝丫,在向上延展中开出不同的花朵。

  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院院长阿古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据他介绍,蒙医针刺常用的穴位有100多个,能够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头、颈、腰、腿疼等疾病以及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针刺疗法可分为温针、火针、冷针等,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针刺疗法。

  “别怕,不疼!用力踢腿,使劲!”在内蒙古中蒙医医院五疗科五疗中心,姚哈斯主任往一位偏瘫患者头上、胳膊上分别扎了许多小针后,开始鼓励患者努力做一些平日里无法完成的康复性动作。她指着一黑一白、粗细不同的两种针说:“别看这些针呈银色,却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一次性用针,另一种黑色的、粗一些的针则是含有85%银成分的银针。”原来,银针柄端之所以呈黑色,是因为用艾条烧灼的结果。医生用银针刺入特定穴位后,会用烧燃的艾条为银针加热,这就是针刺疗法当中的温针疗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用来治疗寒性疾病。姚主任介绍,火针疗法就是用火将针烧红,迅速刺入病人患处,多用于穿刺和放血。与温针疗法相比,同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火针疗法现在较少使用。此外,为了增加疗效、减少病人痛苦,过去火针疗法使用的金针、银针也已被细如发丝的钨丝针所取代。

  在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五疗中心内,挤满了前来治疗的患者。蒙医针刺疗法虽然同中医针灸一样具有神奇的疗效,但二者理论基础、治疗原则、穴位分布甚至针具等都有较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二者理论基础的不同: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的核心,人体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的联系与调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穴位就是经络线上的反应点。而蒙医理论基础是白脉学说和气血运行学说。所谓白脉,是指大脑、小脑、延脑、脊髓以及各种外周神经。蒙医认为,对穴位的刺激可通过白脉系统传导和气血运行传至脏腑、器官、肢体的各部位,再回馈于脑中枢,脑中枢发出调整性指令后,机体做出相应调整变化。

  据了解,两大医学穴位的数量、分布不同,功能更相差甚远。中医同一经络线上的穴位,有着共同的特性,主治疾病基本一致。蒙医不讲经络,只讲穴位,穴位都是单个的,相互关联不大,相近穴位主治疾病有时可能完全不同。

  今天,蒙医“针”功夫不仅历久弥新,继续为草原人民祛病延年,而且在逐渐完善发展中寻找着与现代草原的最佳契合点。阿古拉教授在搜集、整理、传承各种蒙医传统温针、火针疗法的同时,还致力于利用现代科技对其进行理论体系的完善和诊疗方式的改良,如他完成的“蒙医温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研究”课题,对温针疗法的原理进行了全方面、多层次系统研究。他还发明了能使温针加温在时间和温度上更加可控的蒙医疗术温针仪,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如今,传承了千百年,古老而神秘的蒙医疗术,已搭乘上现代化快车,驶向更辽远的未来。(记者许晓岚) 

  “黑狗大夫”的第四代传人鲍荣医师(中)正在用蒙医整骨术为患者进行治疗。 (资料图片)

  蒙医整骨:走过传说术到传奇的诗篇

  科尔沁,是个诞生传奇的地方。

  蒙医整骨术,是最负盛名的蒙医传统疗法之一,在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100多年前,“黑狗大夫”以蒙医整骨的神名在草原上不胫而走。如今,“黑狗大夫”的传人们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时代,仍续写着传统医学的辉煌。

  位于科左后旗小镇甘旗卡的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在全国骨伤科有着大大的名气,全国各地的骨伤患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70多岁的贾凤英是辽宁省彰武县的农民,在家中不慎滑倒,双臂着地,造成粉碎性骨折。来到蒙医整骨医院后,大夫在她的胳膊上边喷酒边用抻、推、按等手法复位,之后打上夹板固定。两天后,贾凤英就感觉好多了。她说:“里面不再针扎火燎般的疼了,晚上也能睡着觉了。”来自呼伦贝尔市大雁矿务局的牛淑芬右臂两处骨折,经过大夫的经心治疗,牛淑芬恢复得相当好,花费也不高。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的“马背民族”,在生活、劳动中,跌伤、骨折等时有发生。民间医者发明了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地理气候的独特的整骨方法。科左后旗人杰地灵,是蒙古族传统整骨的发祥地之一,造就了很多身怀绝技的蒙医整骨名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黑狗大夫”家族。

  1962年科左后旗人民医院设置骨科门诊,聘请“黑狗大夫”第二代传人朝贵和其长子陶克图木勒创建了传统蒙医整骨科。骨科门诊的创建改变了过去游医式的

  行医方式,使传统整骨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极大地方便了广大骨伤患者就医。陶克图木勒是“黑狗大夫”第三代传人,他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探索,传统蒙医整骨在他这一代达到了鼎盛。“黑狗大夫”家族名扬科尔沁大地及东北三省,慕名前来就医的骨伤患者络绎不绝。1976年蒙医整骨医院成立时,陶克图木勒是第一任骨科主任。

  经过30多年的传承发展,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现在每年住院治疗3000多名患者,接治3万多人次门诊,患者来自20多个省市区。院长胡达来介绍,蒙医整骨术是在蒙医学理论指导下,以手法复位为主,辅以蒙药及白酒按摩的综合治疗方法。蒙医整骨术有操作易行、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免受开刀之苦、合并症少、疗程短、愈合快和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很受骨伤患者欢迎。

  蒙医及蒙医整骨理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研究和发展,近年来发表了250余篇(部)论文(论著),多项成果获奖。

  鲍荣医师是“黑狗大夫”的第四代传人。她说,医院现在应用的蒙医整骨术还是以传统诊疗方法为主,融入辅助性、必要的现代医学手段。蒙医整骨要比西医治疗节省一半以上的费用,现在70%以上患者都来自于外地,患者多的时候,办公室都得腾出来安排患者。她最大的愿望是让蒙医整骨这一宝贵民族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记者李玉琢)

  呼和浩特市中蒙医医院五疗科特木其乐主任正在用针刺疗法为患者治疗。(资料图片)

  拥有科学性蒙医药绵延至今

  蒙医药一路走来,跨越时空几千年,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为探寻其内在的奥秘,4月26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中蒙医医院蒙医专家那顺达来。

  那顺达来说,蒙医药学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拥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经验,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具备了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等特征。蒙医药学具有整体观、辩证施治等思想,这些

  理论与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顺达来介绍,蒙医药学还借鉴了古印度医药学、中医药学和藏医药学的精华,包括各种诊疗技术、药物资源、药物特性、炮制工艺和用药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蒙医诊断主要通过望、问、切,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和症状本质,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根据疾病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变化,鉴别出主与次,

  实与虚,确实与疑似,并根据蒙医理论加以分析,最终正确诊断疾病。

  那顺达来说,蒙医药从诞生之日起,对生命和疾病规律的认识经历了自身实验、临床观察、传承印证、社会选择等一系列过程。一些疗法对某些疑难病症、慢性疾患显示出独特神奇的疗效,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验证保留下来。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蒙医药学的科学性,也是蒙医药绵延至今并大放异彩的根本原因。(记者张文强) 吸取新成果蒙医药走向未来

  多年来,蒙医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一直在不断吸收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在此基础上,蒙医药如何发展才能走得更远?记者专访了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研究院院长那生桑教授。

  那生桑教授认为,传统蒙医药只有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持续发展前进,与现代医学同行。从2005年起,我区实施蒙药质量标准化研究、蒙药炮制规范化、蒙药制剂标准化研究等项目,使蒙医药学研究进入了规范化、现代化研究的新高点。

  “借着蒙医药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仍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那生桑教授说。首先,蒙医药要发展,必须先解决标准化、规范化问题。蒙药是传统药品,2000多年的使用和发展说明它是有效、安全、可靠的,但缺乏科学数据来论证支撑,为此我们要在这方面做更多工作,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其次,我们既要发挥特色,又要在保持蒙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在蒙药的配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方面向现代科技要求靠拢。第三,多数蒙医药学术用语和蒙药药性、药效都通过蒙

  文记载和描述,蒙医药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对蒙医药文献进行翻译,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才能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和群众懂蒙医药,才能扩大市场接受度。

  那生桑教授说,蒙医药要想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强化研究力量,提高蒙医药的科技含量。要了解蒙医药的优势和特点,研究蒙药能够治疗哪些疑难杂症,以及这些药物的性质、资源怎么样,开发程度如何。只有充分了解了蒙医药的特点,才能更好发挥其优势。(记者霍晓庆)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