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集,挡不住的诱惑
青海新闻网讯 “赶集赶会做买卖”这一传统习俗,在挣脱了地域局限和组织形式的羁绊之后,“老树发新枝”,演绎着别样精彩、万种风情……
连年来,我省以政府牵头、企业联手的方式,不辞辛劳,不远万里北上南下,东奔西走,为的就是借助“赶大集”的现代化、低成本、高效能物流模式,提升我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特色商品流通速度,以期为我省经济腾飞和企业发展找寻一个支点、一个平台、一个空间、一个突破口……
旧有模式被赋予新的内涵,“大集”便成为各地商业领域的“新宠”。在全国“赶大集”的喧嚣中,北京以其坐拥繁华,辐射全国的优势及独特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展会中一枝独秀,“全球商品共享北京渠道”几成商界共识,采用红底白字的主色调,清新、活泼、醒目的独特风格,成为“北京各地商品大集”的符号和招牌,引得一些山寨版“大集”竞相模仿,足见北京商品大集的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
对于我省企业普遍规模小,流通信息化技术应用起步较慢,且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去北京“赶集”是一个挡不住的诱惑。连续组织、参与我省北京“青海商品大集”的省商务厅副厅长李志刚认为,商品大集就是“送出去”“引进来”的过程,即:将我省企业及产品送出去,将外地技术、资金、人才、管理引进来。是“与智者同行,与高人为伍”,对快速提升青海商品知名度,破解流通不畅和促进消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薇薇告诉记者,北京各地商品大集运行三年来,取得了消费者、采购商、参展企业、承办商场和主办方五方共赢的效果,尤其在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青海省商务厅积极配合,是北京各地商品活动支持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参展商最积极最踊跃参加活动的省份之一。北京大集不仅是许多北京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正在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集”,青海大集不仅赢得了北京市民的青睐,也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给我一个平台,还你一片精彩
根植高天厚土,汲取天地精华的我省名优特产品,经历了大集的考验,参展商从关心产品、生产,逐步转变为关心品牌,关心需求,关心终端营销……北京“青海商品大集”,以“大美青海”为诉求,强调“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心理,今夏我省73家企业参展,产品包括生鲜食品、乳制品、加工食品、饮料、酒类、工艺品、轻纺、化妆品8大类,300多个品种一经“开市”,在北京市场掀起青海名特优产品热销的场景。
据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7月6日至15日,北京“青海商品大集”现场销售火爆,日均销售过百万,10天累计现场销售额达1227.6万元,较上两次商品大集现场销售额的总和还要多。洽谈、签约金额共计1.85亿元。其中,牛羊肉、沙棘制品、青稞酒、工艺品销售火爆,均比上两届有大幅增长。大部分企业参展产品均按预期销售完毕。具有浓郁的高原、绿色、无污染、代表传统、特色、文化的我省知名品牌,借助“大集”平台,迅速壮大,不少产品已经在全国市场走俏,通过青海大集,我省企业销售平台更宽了,产品的知名度更大了。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与北京市商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青海名优特新产品进入北京市场搭建良好的经贸平台,我省在宣传方面可谓不遗余力,高调出击,采用专题报道方式,对大集活动和我省优质特色产品进行全方位的介绍,深入宣传。在2010年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加大了广播电台、新兴媒体等渠道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树立了大集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商品大集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7:30~18:00做访谈节目《饭点说吃》和《吃喝玩乐大搜索》共7期。商务厅相关处室先后和19家企业负责人参加,是历届商品大集中参加企业最多、节目安排最长、受众最广的一次宣传活动。有许多北京听众听到节目后慕名前来大集现场,“绿色”、“健康”、“无污染”给北京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没有政府搭建这样的平台,面临营销难、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靠企业单枪匹马、单打独斗找市场,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青海省唐蕃手工艺产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海告诉记者,借助北京“首都经济”的平台,青海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更强了。
青海之窗不仅是绽放在北京的绚烂花朵
“捧着金饭碗要饭”是过去青海企业及其产品的真实写照。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弱,销售半径有限等等不利因素,一直是限制我省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政府补贴,展台摊位免费,卖场全国最大——“北京各地商品大集”,“忽如一夜春风来”,打开了一扇“青海走向世界,世界拥抱青海”的窗口,青海三江雪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穆华峰感慨地说,每年再忙都要和公司销售人员来北京“赶大集”。这位靠研发青海熬茶,名声大振的商界精英对青海大集心存感恩,他认为“大胆走出去、高调去亮相”是青海产品突破营销瓶颈,最直接最有效的“金点子”。
然而,赶大集固然好,可是大集并不是天天有。如何让“大集作用”永不落幕?让青海产品延续火爆?青海省商务厅创新思路,率先在北京开通了青海特产的官方网上销售平台——青海之窗。以宣传大美青海、长期展销和配送青海省名优特产品为基础,集中展卖青海品牌商品,以不断提高青海名优特产品的认可度,提升扩大青海省在北京的知名度。
据“青海之窗”运营商——北京吉仁弘晖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汇聚高原名品,开拓销售渠道”,“青海之窗”(北京)店自开业以来,到目前仅北京就开设了四家“青海之窗”,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针对青海不同的产品进行品牌推广,实现青海名优特产品进入北京的超市、大型商场,不断促进我省与全国其他省份及国外之间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统筹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兼顾线上线下两种营销方式。“青海之窗”积极与北京市内的大中型商业超市洽谈,已与沃尔玛、华堂、物美、永辉等超市签订了青海名优产品进店销售协议,目前产品已陆续进入各大商超市系统进行销售。并且,“青海之窗”已经在上海福州设立了形象店,今年在香港也将准备开设第7家形象店,让“青海之窗”不仅在北京绚烂绽放,更要让“青海之窗”在全国遍地开花。
由“土”变“洋”的嬗变
青海老酸奶在上海超市供不应求,柴达木枸杞走俏港澳,青稞挂面受到外商青睐……
从“养到深闺人未识”到跨出省门走向广阔的市场,独具地方特色的青海土特产正在经历着由“土”变“洋”的嬗变。
难忘北京金源燕莎商场中,青海商品大集聚集的高度人气。尽管一至四层特辟的展位,在三万多平米、数万种商品的卖场中仅占一席之地,但不少北京市民和到京旅游的中外游客,却被“青海商品”四个字所深深吸引着。
若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置信从花色品种到口感外观再到包装营销,青海商品已不是过去的简陋土气,而是辅之于科技手段,让商品附加值不断提高,让青海牌凝聚特色、彰显品质。
由“土”变“洋”,这里边倾注着各级政府打造“青海牌”的开放眼光和心血智慧。一方面是商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多年来锲而不舍、主动出击、牵线塔桥,连续3年的青海商品大集,与北京商务部门协调,为青海商品亮相京城,提高青海商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另一方面,青海的商家企业不甘落后,依托青海资源优势,挖掘地方特色产品特点,使得青海商品由“丑小鸭”变身“白天鹅”,享誉省内外。由土变洋,彰显得是“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我们由此变得更加自信自强。
商品大集就是一个舞台,各省“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年,“大美青海·绿色消费”的习习凉风,给北京的闷热带来一股清爽,从展台到签约台都上演着一幕幕“绿色健康无污染”的好戏,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平均每天销售额超百万元,十天累计现场销售额1227.6万元,创下意向签约额1.85亿元,超过已经谢幕的“山东商品大集”、“新疆商品大集”、吉林商品大集,也许这样的比较有些狭隘的情绪,但青海三年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由“土”变“洋”的嬗变是迅捷而坚定的。
再好的舞台都有谢幕的时刻,当2012北京“青海商品大集”的幕布徐徐落下,我们相信,留给青海土特产“表演”的舞台仍然在延续、扩展,永不谢幕;没有了北京大集的热闹和帮衬,“青海大集”天天都有,精彩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