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发展中的白银

时间:2013-04-19 15:16:15   作者:

 

 
 
 
白银金鱼公园一景
 
 
四龙口远景
 
 
日暮黄河
 
 
黄河石林
 
 
巍巍白塔
 
 
嫦娥奔月雕塑
 
 
 
广场一角
 
 
凤凰展翅 
 
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在东经103°3′-105°34′和北纬35°33′-37°38′之间。南北相距380多公里,东西相距140多公里,区域面积21158平方公里,形似一片巨大的桃叶。周边与甘肃、宁夏、内蒙古7个市盟和13个县旗接壤。距省会兰州69公里,地处西宁、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中心位置,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银市因白银公司而建。2011年,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18.2%;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年均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年均增长18%;一般预算收入15.15亿元,年均增长21.12%;一般预算支出由23亿元增加到8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798元,年均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
主要企业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银公司),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大型有色金属生产基地。1954年建厂,1960年投产。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经过55年的艰苦创业,白银公司已建设成为铜、铅、锌、金、银、硫综合发展,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化工和科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白银公司具有采选240万吨、铜铅锌冶炼30万吨、硫酸63万吨、加工材5.65万吨、金3000千克、银100吨、氟化盐7.2万吨的生产能力。公司现有4个矿山、3个冶炼厂、下属子公司及二级厂矿单位24个,共有在职员工17000人。
  55年来,白银公司累计生产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产品550多万吨,上缴利税超过百亿元,为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振兴甘肃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55年来,白银公司成为有色金属工业人才培育的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公司先后为金川公司、江西铜业公司、甘肃省、白银市等有色金属工业和其他行业输送干部和工人17900多名,其中党政干部510多名,技术骨干1000多名。
  55年来,白银公司技术人员在有色金属冶炼技术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冶炼加工和化工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300多项。公司独创的“白银炼铜法”和“白银熔池富氧熔炼”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世界炼铜工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打造铜硫生产基地 艰苦奋斗铸就辉煌 
  白银的前身郝家川是一个只有7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这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有沟无水流,风刮石头跑”,异常贫困落后。白银公司的第一代开拓者就是在这片不毛之地的荒滩戈壁,怀着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强烈愿望,在居无定址、食无定时,喝苦水、啃干粮、住帐蓬、点油灯的艰苦条件下,斗风沙、战酷暑、修公路、凿硐室、背炸药,忘我劳动,艰苦创业,掀起了矿山建设的高潮。
  1956年12月31日,矿山第三次大爆破成功起爆。霎时,地动山摇,高达420米的蘑菇烟云冲天腾起。总装药达9374吨的第三次矿山大爆破使折腰山、凤凰山等7座山峰高度平均降低了50米,爆破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实际爆破岩石量达903万立方米,不仅在国内为首次,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规模,故而有美国新闻媒体报道:中国引爆了原子弹。
  震惊世界的矿山大爆破拉开了白银公司快速发展的序幕, 1959年10月1日,在建国1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露天矿正式投产,比计划提前一年多开始出矿;选矿厂比计划提前一年,于1960年3月试车投产;冶炼厂比计划提前9个月,于1960年6月14日胜利出铜,这是甘肃历史上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炼出的第一炉铜。至此,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铜硫生产基地奇迹般地屹立在中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上,创造出了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
  在艰苦奋斗的“一次创业”期间,白银公司创出了连续18年铜硫生产产量、产值、利税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的辉煌。
   “两厂一矿”扩大产能   从单一迈向多品种
  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主体铜矿山露天矿和辉铜山矿的相继闭坑,白银公司的自产铜资源锐减,产量和效益开始下降。
  由此,白银公司发展历程中波澜壮阔的“二次创业”拉开序幕。公司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新建了10万吨的白银铝厂(一期5万吨)、15万吨的西北铅锌冶炼厂和年产铅锌金属量8.6万吨的厂坝铅锌矿。以“两厂一矿”建设为契机,白银公司以最快的速度,从铜硫为主向着铜、铝、铅、锌、硫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形成多品种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30万吨。整个90年代,是白银公司生产建设连续上台阶的稳定增长期。有色金属总产量1991年为5.19万吨,1992年达到12万吨,到1995年“二次创业”基本结束上升到了23万吨。同时,老一辈白银人团结一心、忘我工作,使“艰苦奋斗,二次创业”成为当时整个有色行业和省市地方最具影响力的企业文化,成为“白银人”精神的浓缩和升华。
  迎难而上负重前行   扭亏脱困改革图强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资源枯竭、资金匮乏、人员过多、社会包袱沉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白银公司生产经营一度陷入了困境。但白银公司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长子,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公司先后享受了技改贴息、债转股、政策性破产等政策,于2007年7月改制重组为白银有色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变革。
  白银有色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按照甘肃省委“工业强省”战略的要求,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立足改制重组后的全新体制、机制平台,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实施科学管理,再造业务流程,生产经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迎来了“立足创新、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转折时期。
  2008年11月24日,具有50多年光荣历史的白银公司掀开了发展新的篇章。上午10时58分,在热烈的掌声和激昂的鼓乐鞭炮声中,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和中国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中信国安集团董事长李士林等共同为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揭牌。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净资产66.6亿元,是成功引入中国中信集团32.6亿元战略投资,在白银有色集团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实施股份制改造,由甘肃省政府国资委、甘肃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中国中信集团和中信国安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企业。
  立足创新做大做强 传承荣光再创辉煌
  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的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又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立足创新、做大做强,传承荣光、再创辉煌成为了公司上下奏响的最强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公司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公司“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与中国中信集团战略合作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家有色行业振兴规划出台的有利契机,以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沛兴和总经理廖明为首的白银公司党政领导班子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发展战略,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创新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三大目标”。
这做大做强的“三大目标”就是:立足技术创新,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争综合实力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立足管理创新,实施流程再造和业务整合,全面优化组织管理结构;立足制度创新,实施资本运作和国际化经营。大力发展铅锌、适度发展铜、积极发展化工及深加工,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1年使公司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65万吨,初步实现做大做强的“三大目标”;经过中远期的努力,把白银公司建成一个规模效益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企业集团。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