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黄河楼:打造兰州文化新地标

拂云楼。资料图片均由兰州地方史志专家邓明提供

盐场堡城楼
兰州,自古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盛。
据史籍记载,自唐至清,兰州有过金城北楼、金城临河驿楼、望河楼、拂云楼、荡喧楼等11座黄河楼。登楼远眺,滔滔黄河落天东去,万里关山苍凉壮观……这些黄河楼成为古人登高抒怀、览胜金城的绝佳去处。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黄河楼逐渐消失,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兰州市选址七里河马滩欲重建黄河楼,并将其作为兰州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龙头项目,打造成兰州市新的地标和山水名楼。但如何与邻近的兰州老街等景区无缝融合,将是一个重建难题。
“古代兰州‘控河为险’,黄河沿岸历来有筑楼的传统,除最主要的军事目的外,这些黄河楼也兼有登临眺望山河之险的游赏价值。”
兰州,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中央政府已在今东岗镇一带黄河边筑榆中县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在西固城一带黄河边筑金城县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在皋兰山下驻兰州城,此后遂在隋城的基础上,拓筑为元明清兰州城。
据兰州地方史志专家邓明介绍:“古代兰州‘控河为险’,黄河沿岸历来有筑楼的传统,除最主要的军事目的外,这些黄河楼也兼有登临眺望山河之险的游赏价值。”而关于兰州黄河两岸楼阁的历史,见于典籍的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之前的已经失载。
“自唐代以来,兰州黄河段有11座楼留有记载,除一座建于山上(望江楼)外,其余均建在黄河两岸。从形制上看,只有两座,即望江楼、荡喧楼,无所凭借,建在地面,其余9座均建在城墙上,显得高大雄伟。”邓明在其文章《兰州曾有11座“黄河楼”》中介绍,这些黄河楼均有诗文传世,个别的楼有图画或照片。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西行到达金城,登上金城北楼极目西望,但见白马浪波涛汹涌,激流似万箭穿空,面对这苍凉雄壮的景象,不禁写下这首七律《金城北楼》。
遍寻史籍,而这首《金城北楼》诗,是兰州在黄河边建楼的最早记录。
此后两年的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二次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的大诗人岑参也曾来到金城,登上当时的金城郡治五泉县濒临黄河的驿楼,面对眼前的大河雄关,写下了五言律诗《题金城临河驿楼》:“古戍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昨捕鱼郎。”
与岑参同时期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名作相比,这首《题金城临河驿楼》的名气要小得多,但也形象地写出了唐代的兰州、金城关的险要地位。
据邓明介绍,除唐代的金城北楼、金城临河驿楼外,明代兰州曾有过8座黄河楼,其中包括明肃王朱楧在九州台上建设的望江楼、列入明清兰州八景之一的“河楼远眺”的望河楼、建在明肃王府北城墙的拂云楼、建在兰州黄河边明长城上的大观楼、黄河南岸水车园明长城上的水车园祖师楼、建在天堑门内(清道光时改为庆安门)的庆安门祖师楼、盐场堡城楼以及威远楼;而在清代,兰州也有一座位于黄河南岸镇远浮桥西、雷坛河东的黄河楼——荡喧楼。
“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的中心城市,是黄河上游文化的中心地和代表地,应该有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
随着岁月的变迁,黄河兰州段的这些楼阁已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1958年,拂云楼、水车园祖师楼在兰州市拓建滨河路的过程中被拆除;1970年,塑有玄武巨像、震慑巨浪保筏客平安的盐场堡城楼也被拆除,至此兰州历史上的黄河楼已消失殆尽。
如今,一项复建兰州“黄河楼”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今年5月22日,兰州市政府召开黄河楼景区建设设计说明会,这标志着黄河楼复建项目已经启动。
“古代兰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盛。兰州黄河岸边自古就有瞭望观景的高楼,都是各个时代黄河上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对于黄河楼的复建,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组长张克复在说明会上表示,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的中心城市,是黄河上游文化的中心地和代表地,称作“黄河之都”,应该有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即临河依水建造一座气势恢宏的黄河楼,形成兰州的显性文化符号,展示甘肃和兰州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兰州市政府对复建黄河楼项目的意见则是:为进一步加快兰州历史遗存的恢复建设,加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兰州市决定将其作为兰州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龙头项目,全力推进黄河楼景区建设。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兰州市复建黄河楼的设想,早在2006年就已起步。结合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2012年1月,兰州市政府下发了《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实施方案》的政府文件,提出通过新建、复建一批历史文化建筑,藉此开发兰州市潜在历史文化资源,将兰州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而重建“天下黄河第一楼”,正是该方案的内容之一。
同时,2012年兰州市园林局和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制定的《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整体提升改造概念规划》中,也提出了建设黄河楼园区的规划。
记者了解到,该规划中黄河楼选址有9处,除城关黄河桥南外,还有白塔山、九州台、马滩等选址。
“黄河楼选址紧邻马滩‘兰州老街’项目,沿南滨河路向东则是七里河区陇上名人园项目,西侧为西部欢乐园,对岸则是银滩湿地公园和华夏人文始祖园,建成后将形成以黄河楼为中心的一整片文化休闲旅游区。”
6月8日,记者采访了全面负责黄河楼复建工作的兰州市旅游局副局长何威,他介绍,经过规划、建设部门及各方面专家的反复勘察和论证,从备选的9块选址中进行筛选,复建黄河楼的选址最终确定为紧邻“兰州老街”项目的南滨河路市政公司砂石场。
这一选址位于银滩大桥西侧约1公里处的黄河南岸边,靠近黄河大“S”湾的最突出部位,是南北两岸的视线焦点,其地势平坦,视线开阔,是重建黄河楼的优选地段之一。“另外,黄河楼选址紧邻马滩‘兰州老街’项目,沿南滨河路向东则是七里河区陇上名人园项目,西侧为西部欢乐园,对岸则是银滩湿地公园和华夏人文始祖园,建成后将形成以黄河楼为中心的一整片文化休闲旅游区。”6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市政集团砂石场,砂石场副经理谢建林告诉记者,这里的确已被确定为黄河楼的选址。谢建林告诉记者,目前市政集团已在周边开始选址。
那么,黄河楼究竟将如何复建?何时开建?
记者在一份兰州市旅游局下发的《兰州黄河楼建筑方案设计及黄河楼景区规划设计邀标任务书》上看到,兰州市对黄河楼及黄河楼景区的定位是:黄河楼建筑应成为兰州地标和山水名楼,成为甘肃乃至中国建筑艺术上的一座里程碑;黄河楼景区按照5A级景区标准进行设计,将黄河楼景区作为兰州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龙头项目。
黄河楼复建项目将突出文化元素和产业带动功能,强调对历代兰州黄河楼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提炼,采用浮雕、壁画、诗刻、雕塑等多种形式展现黄河文化,集中建设各类民间博物馆的展览功能。突出文化产业交易场所的展销功能,使黄河楼景区形成聚文、观景、展览、宴客、会友等人文荟萃的景观。同时,按照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进行规划设计,推动隍庙和城区文化市场出城入园,给收藏家们一个文化艺术品的展销场所,将黄河楼景区与马滩“兰州老街”和黄河北岸的“华夏人文始祖园”等周边景区功能紧密联系起来,构筑规模化、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园区。
据何威介绍,目前黄河楼的复建工作已进入邀标阶段,兰州市旅游局已向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及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4家设计单位发出黄河楼建筑方案及景区规划邀标书,要求各提供3套不同风格的方案:明清建筑风格、汉唐建筑风格和富有兰州地域特色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建筑风格。
“兰州的黄河楼,无论是历史记忆还是民间记忆,都已经比较淡漠,这是复建黄河楼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一位曾参与黄河楼建设论证的文化界人士感慨,“建筑本身或许可以复制,但是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在一座座黄河楼上的那些精神文化内涵,又该如何复制?”
“事实上,复建黄河楼的设想,兰州市尤其是文化界早就提出了。”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告诉记者,尽管历史上兰州曾有过多座黄河楼,但这些建筑在黄河岸边的楼阁早已消失殆尽,哪怕连断壁残垣也不曾剩下,而关于黄河楼的书面记载也语焉不详,“兰州的黄河楼,无论是历史记忆还是民间记忆,都已经比较淡漠,这是复建黄河楼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把多勋认为,对本体文化、传统文化的复制,是建设黄河楼、吸引游客关注的关键。因此,复建黄河楼,应将其做成纯粹的文化项目,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将黄河楼景区与毗邻的马滩“兰州老街”项目有机衔接,“索性就对兰州历史传统文化进行复制。”
“规划设计能否到位,能否充分展示兰州本土的传统文化?施工单位能否驾驭设计蓝图?对细节的把握能否将黄河楼建成经典项目?”把多勋建议,在设计邀标、审查方面,各设计单位应尽量邀请熟稔兰州历史文化的本土学者参与设计,在方案筛选阶段应从兰州的本土文化、历史传统、黄河文化等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审查。
一位参与黄河楼建设论证的业内人士认为,兰州市在黄河楼的复建上,应该大力创新,不可拘泥于一味复古,“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这样的江南名楼固然引人入胜,但上海东方明珠塔、台湾101大厦、迪拜塔等现代建筑,同样达到了成为著名建筑、旅游景点的效果。”
对此,把多勋认为,东方明珠塔、101大厦等建筑一开始并未作为旅游项目来建设,只是在建成后的运作过程中逐渐具备了这样的特点。而兰州复建黄河楼,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展示兰州的历史和文化,在风格上与临近的兰州老街相协调。(师向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