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
在甘肃省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
暨两当兵变历史地位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中共甘肃省委在这里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进一步探寻两当兵变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怀念习仲勋同志。缅怀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他毕生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在此,我谨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向参加过两当兵变和陕甘边革命斗争的老红军、老同志,向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牺牲和特殊贡献的老区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这次座谈会的筹备召开付出满腔热情和无数辛劳的甘肃省委、省政府,陇南市委、市政府,两当县委、县政府的各位领导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今天座谈会的习仲勋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属,向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诚挚问候!
两当兵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同志领导发动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1930年初,习仲勋同志受党组织委派,到国民党部队中开展兵运工作。习仲勋同志深知在异常严峻的白色恐怖下做兵运工作的危险性,但他怀抱“最大的牺牲决心”,义无反顾地深入敌营开展工作。他后来回忆说:“自己是以共产党嫌疑被捕押过的人,这样的人到国民党的军队里干事,对敌人说来是多么危险,多么引人注目。一经被查获,就是处死。我之所以能在这时去敌军搞革命活动,主要原因是我出狱之后一年多的农村生活,使我亲身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旧社会极端黑暗的情况,激发了我的革命勇气,不管多么艰苦,就是下决心要革命。”
习仲勋同志以多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启发官兵的革命觉悟,逐渐受到进步官兵的拥戴。他到敌营刚一年,就接任该营的中共营委书记,挑起领导全营党的工作的重任。经过习仲勋等同志两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三个连建立了党支部,在全营发展了30多名党员,并团结了一大批进步官兵。1932年4月,在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和习仲勋同志领导下,兵变取得成功。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习仲勋同志担任支队党委书记。随后,起义部队向陕西地区转移,行程数百里,作战十余次,最终在转战途中失利。
两当兵变是继清涧、渭华、旬邑起义之后,党在西北地区领导发动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次武装起义。这次兵变有力地策应和配合了先后由谢子长、刘志丹等同志担任总指挥的陕甘游击队的革命斗争,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扩大了党和红军在西北地区特别是陕甘两省的政治影响。兵变是在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发动的。习仲勋等同志坚持发展组织、团结士兵,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积累了改造旧军队、扩大革命武装等深入开展兵运工作的经验。对于这次兵变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习仲勋同志后来作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他指出:“两当兵暴是一次具有重要政治、军事意义的革命暴动。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段比较完整的兵运工作,其方针是比较正确的。”对于兵变失败的教训,他认为,一是没有与农民运动配合,没有创造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二是政治上的联合政策还懂得不多,往往陷于孤立;三是对动摇分子没有及时遣散;四是旗帜不鲜明,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群众不了解,失去依靠。
领导发动两当兵变,是习仲勋同志76年革命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从此,他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与武装斗争这个中国革命最大的特点结下不解之缘。在以后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习仲勋同志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奋斗和伟大崇高的人格,书写了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壮丽人生。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习仲勋同志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习仲勋同志一生能够在危难面前选择奋斗,在逆境面前选择坚定,在是非面前选择正义,在风浪面前选择从容,就是因为他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他12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到15岁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壮丽事业奋斗一生的坚定信念。两当兵变失败后,习仲勋同志毫不气馁、愈挫愈勇,同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一道开始了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信仰的坚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使习仲勋同志能够英勇无畏地战斗,也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习仲勋同志曾两次受到“左”倾错误的打击和迫害。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错误肃反中,习仲勋同志和刘志丹等同志被捕入狱,直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到达陕甘后,才得以释放平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习仲勋同志又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受康生等人的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16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平反。面对人生逆境,习仲勋同志坦荡无私、心胸开阔,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保持坚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信心。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习仲勋同志一生信仰如炬、理想如帜。他用毕生的奋斗探索,诠释了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真谛和内涵,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习仲勋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习仲勋同志是从群众斗争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群众领袖,他最懂得实践的重要性,最讲实事求是。大革命失败后,当探索革命道路的艰巨任务摆在全党面前的时候,习仲勋同志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义无反顾地举起了陕甘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大旗。习仲勋同志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和刘志丹同志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他们实行的“狡兔三窟”式的多区域战略布局,后来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1935年春,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党中央、毛泽东同志长征到达陕甘后,挽救了因“左”倾错误肃反而陷入严重危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使这块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成为党中央、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战争前线的出发点,日后又发展成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任务摆到全党面前的时候,习仲勋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广东的改革开放进行了试验和探索。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