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邓小平南巡谈话:某些香港人 不要老想着中国乱

时间:2013-10-17 11:38:09   作者:

核心提示:小平同志还说过:“要告诉某些香港人,不要老想中国乱。中国乱了,首先遭殃的是香港。20万人跑过去,香港就会受不了,如果跑过去100万人,香港就会被挤垮。”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文汇报》2012年2月22日第8版,作者:郑蔚,原题:《记录伟人历史性谈话》

又是南国春早时。今年的早春二月,不同往年。20年前,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南巡,一路上讲了许多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小平同志当年发表重要讲话的国贸大厦,是20年前深圳最高的建筑。深圳人民至今保留着这位政治伟人当年发表重要讲话的餐厅,命名其为“邓公厅”。

20年后的早春,记者登上深圳最高楼100层的“京基100”,好不容易才在高楼丛中找到了直线距离并不远的国贸大厦标志性的旋转餐厅。20年来,深圳在不断刷新这个城市曾经的记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20年前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人高瞻远瞩的讲话。

20年过去了,当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记录者之一吴松营,仍将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萦怀心间。他创作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昨天下午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首发式。

日前,在深圳特区报业大厦38层的办公室里,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深情的回忆,把我们带回20年前早春的深圳……

一、深圳人民盼来了小平同志,老人家一到深圳就“坐不住”了,在视察市容的中巴上开始谈改革开放的重大话题。当晚,在中办、邓办和省市领导的碰头会上,吴松营被指定为“记录者”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小平同志的专列准时抵达深圳。

就在小平同志踏上深圳火车站站台时,早在几个月前就受命参与接待准备工作的吴松营,还没有想到他将承担一项重大使命。而这项重大使命让他与这位世纪伟人走得这么近,有幸聆听他指点共和国航向的重要谈话。

有多家媒体曾报道说:吴松营是“深圳市委唯一指定的记录者”。吴松营告诉记者:“这说法不正确。”在此之前,很多中央首长到深圳视察,别说深圳市,就是广东省也无权决定谁给中央领导人讲话作记录。更何况,这一次“到南方休息”的是已经宣布退休、却仍然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的小平同志。

1月19日上午9时10分,小平同志一行到达深圳迎宾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而且又坐了那么长时间火车,所以当天并没有任何安排。但小平同志刚在房间坐定,就对谢非等陪同的省市领导同志说:“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外边去看看。”

10时,“坐不住”的老人家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乘坐中巴视察深圳市容。就在中巴车上,小平同志发表了很多重要讲话:“亚洲‘四小龙’发展很快,你们要用20年时间超过‘四小龙’。‘四小龙’中新加坡不但经济发展很快,社会秩序也比较好。你们要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都超过‘四小龙’,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当晚7时30分,邓办主任王瑞林和省、市领导在迎宾馆六号楼开碰头会。王瑞林提出,这次南下,在武昌短暂停留的时候,老人家就有很重要的谈话。今天上午一到深圳就马上要视察市容,而且又有很重要的谈话。可见他十分关心改革开放和深圳特区的发展情况。小平同志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了,这是他第二次来深圳特区视察,深圳市委要指定专人做详细记录,否则将对历史造成重大损失。

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吴松营,在这次接待工作中最初只是负责宣传和新闻方面的事情,没有想到因为王瑞林提出“指定专人做详细记录”的话题,当场被委派了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地接受了这项重任的吴松营,会后越想越感到不安。于是,他连夜找到分管的市委副书记厉有为“请辞”。厉有为听罢,态度严肃地说:“松营同志,这么大的事,会上定下来之后,市委怎么能擅自改变?”

吴松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我就是如此‘意外’地在小平同志抵达深圳的当晚,领受了‘小平同志深圳讲话唯一记录者’任务的。”

二、小平同志两次到深圳视察,作为深圳特区“开荒牛”之一的吴松营最大感受是:小平同志这次是有话要说,有很重大的政治思考和战略决策要嘱咐

正是这“记录者”的新任务,让吴松营在1月20日至23日的4天里,得以比旁人更近地追随伟人左右。

20年来,吴松营无数次地听小平同志讲话的录音。今年已68岁的他日前在向记者复述小平同志的讲话时,下意识地讲起了与小平同志口音相近的四川话。

祖籍广东澄海的吴松营,1981年从湛江地委调到深圳市委工作,是一位特区的“开荒牛”。因为太太是四川人,他从老岳父那里学到不少地道四川话。但是,肩负跟随伟人并做好历史性讲话记录的重大责任,他更担心完成不好任务。为此,他向有关领导要求批准他使用录音机,作为整理讲话的重要依据。作为一条政治纪律,中央领导到地方视察,未经批准,是不允许录音的。

为了整理好小平同志的讲话稿,以及为今后的宣传报道做好准备,吴松营还从《深圳特区报》调来了当时的副总编陈锡添,协助记录小平同志讲话,并从市委宣传部调了一位四川籍干部协助工作。

然而,即便获得了特别许可,有些场合吴松营依然进不去,比如出行过程中小平同志乘坐的中巴,已经有省市委领导、小平同志的夫人和两个女儿,以及警卫人员等陪同。而小平同志的许多重要讲话,就是在中巴上讲的,这时只有请陪同的省市委领导协助录音了,返回后再交由吴松营负责整理。

吴松营说,8年前小平同志来深圳,还不要女儿在边上搀扶、转告;而这次,小平同志尽管思维很敏捷,但耳朵有点背了,特别是右耳的听力不好了,所以邓楠、邓榕一直站在他的边上充当“耳朵”,将别人的汇报用普通话大声转告父亲。

但此行最大不同,是小平同志有话要讲,而且是有很多重要的话要讲。

1984年1月,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的小平同志来深圳视察时,很少发表谈话。在会上,只是简洁地对众人说:“我是来看一看的,你们讲,我听,都装进脑子里头了。”那时,深圳人的内心是多么希望小平同志能公开讲几句肯定深圳改革开放的话啊!这是因为从1981年提出“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开始,就有一种论调认为深圳经济特区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经典的否定深圳的段子是:“深圳除了国旗还是红的,别的都是黑的。”

小平同志就是在这关头来到了风口浪尖的深圳。他老人家冷静得就如大战前的将军,到深圳看完了“地形”,就胸有成竹地转身离去,坚定地指引和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而8年后小平同志再次来深圳,他老人家内心急着有话要说。

让所有深圳人更忘不了的是:1月23日上午,小平同志乘船离开深圳前往珠海。在和深圳的领导告别后,他在邓榕和王瑞林的搀扶下,平稳地走上跳板。老人家走了几步,突然回过身,向送行的人走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马上迎上去,吴松营也立即跟了上去。老人家将右手抬到齐胸位置,挥一下,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你们搞得快一点。”

三、录音机出意外,惊出一身冷汗。“全程记录”毕竟亲临其境,与只读文件感受大不相同

1992年1月20日,深圳风和日丽。上午9时30分,小平同志乘车从深圳迎宾馆出发。5分钟后,抵达国贸大厦。

深圳国贸大厦地面主楼高50层,地下3层,顶层即第50层是直升机坪,旋转餐厅在49层,凌空远眺,近城远山,一览无余。

吴松营清晰地记得,李灏坐在小平同志的右边,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坐在老人家的左边,再旁边坐着的是广东省委书记谢非。邓楠挨着父亲和母亲之间站着。吴松营和陈锡添佩戴着特殊工作任务的标志,站在小平同志一家的后面,记录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重要谈话的录音却出了问题。

就在当天9时在迎宾馆上车时,吴松营将一个小型录音机交给李灏,并告知使用方法。李灏将录音机装进西装内左上口袋,坐上了小平同志的那辆中巴。

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旋转餐厅开始讲话时,吴松营就示意开始录音。李灏马上伸手按动西装口袋里的录音机开关,并很自信地向吴松营点点头。

当天中午回到迎宾馆,吴松营顾不上吃午饭就要来录音机。谁料想,录音机放到一半就没有声音了。吴松营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没有录音做依据,只靠笔记,小平同志上午十分重要的长篇讲话,就可能会有疏漏。他立即不顾一切地到餐厅直接找李灏。李灏听了也有点紧张,说:“我确实按了开关,听到它开始录音了。怎么办?”

就在大家六神无主时,谢非书记的秘书陈建华说,他录了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后半部分。而前半部分谈话,李灏已录下了,两份录音正好整合成一份完整的谈话录音,总算有惊无险。

当天下午,吴松营要求协助整理讲话的四川籍干部,将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发表重要讲话的录音一字不漏地变成文字稿。文字稿不仅要记录下老人家的每句话,以及准确的时间,就连老人家咳嗽一下或稍有停顿,都要用逗点标出。

录音机出意外这件事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此后,在跟随小平同志视察过程中,吴松营都特别小心地做好录音准备工作。每天早晨出发时,先把经过检查并保持良好状态的录音机交给李灏,回到迎宾馆再取回来。整理成文字初稿后,先送给邓办主任王瑞林审核。此后的录音和文字整理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意外。

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后来被整理成1992年中共中央二号文件下达,像春风一样吹遍大江南北。

绝大多数中国人是通过学习中央二号文件,得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主要内容的。但这和连续多日跟随小平同志视察、亲耳聆听他的讲话,感受上一定还会有所不同。

“首先是文件有一定篇幅限制,不可能将每句话都写进中央文件。特别是在深圳考察期间,小平同志有很多重要的观点,他老人家是反复讲的。而在中央文件里,同样的话语肯定只会出现一次。”吴松营说。

这些反复讲的观点,都是最重要的、事关全局的话题,是小平同志深思熟虑之后的思想精华,对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由于限于篇幅等原因,小平同志的个别话没有写进中央二号文件。比如,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的讲话中谈到:“苏联、东欧的变化,说明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能倒。中国倒了就是一片灾难。……可能会有几十万人跑到香港,还会有上百万人、甚至几百万人跑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再有很多人跑到欧洲、美国……”

比如,小平同志还说过:“要告诉某些香港人,不要老想中国乱。中国乱了,首先遭殃的是香港。20万人跑过去,香港就会受不了,如果跑过去100万人,香港就会被挤垮。”

这些,吴松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中都作了记述。

四、海内外高度关注小平同志南巡,从“泄密”和“被泄密”,再到“不破例”、“绕道走”发评论,终于迎来撼天春雷

1992年1月20日上午,小平同志离开国贸大厦时,深圳市民自发地夹道欢呼,这一消息飞快地传到了消息灵通的香港。

中午,深圳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黄新华就接到了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多次电话。香港方面说:“香港人一听说小平同志到深圳,都很高兴。可你们深圳市政府新闻处却为什么一点消息也不透露?”

黄新华在电话里请示吴松营:“应该如何回答?”

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当时是要求绝对保密的。但小平同志上午在国贸大厦、先科公司已经同成千上万的群众见了面,实际上已经没有“保密”可言。吴松营果断地对黄新华说:“只简单回答小平同志是在深圳视察。至于其它情况,暂时不说。”

下午1点,香港无线电视台已经播送“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特别新闻。这一消息很快成为香港的“头号新闻”,不仅众多电台、电视台竞相播出,而且传遍香港的酒楼、餐厅、家庭,整个香港都在谈论小平同志到深圳视察的事情。世界各大通讯社也纷纷将此当作重大新闻在第一时间播发。

当晚,吴松营主动找到市委副书记厉有为,向他“坦白交代”:“是我同意黄新华那样答复香港电视台的电话询问的。有错误的话,责任完全由我承担。”

 

没想到厉有为认真听完后笑着说:“哎呀,事情已经过去了。社会上对小平同志到深圳特区视察的新闻反映很好嘛,今天下午香港的股票指数大幅攀升哩,香港股票升破4500点。”

第二天,也就是1月21日上午,小平同志前往深圳湾畔的华侨城。接待方曾设想让便衣民警和管理人员扮作游客,但小平同志不同意“清场”做法。很多游客兴奋地目睹了小平同志参观华侨城的过程。次日,香港的《东方日报》、《明报》等报纸就刊登了“邓小平在深圳视察”的大幅照片。据说,照片是港报以1万港币的高价向一位游客购买的。毫无疑问,香港人关注“邓公南巡”,实际上是关注“中国还走不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及“香港经济还会不会繁荣,港股还会不会涨”。

吴松营深感小平同志的谈话不但对深圳特区、而且对全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应该尽快地宣传和报道出去。他的建议得到了深圳市委领导的赞同和支持。

1月23日,就是小平同志即将离开深圳的当天早晨,李灏拉着吴松营前往迎宾馆,向邓办请示。王瑞林笑着说:“这么大的事,除非老爷子同意,谁都不敢定。”

不一会儿,小平同志穿着浅黄色夹克,在老伴卓琳、女儿邓榕的陪同下,从大厅漫步到门口。

李灏快步迎上前去,先向小平同志和卓琳问好,然后就抓紧向小平同志汇报关于深圳媒体报道的事情。

邓小平面带笑容,态度和蔼,却没有听清李灏说什么。“啥?”他笑着问李灏,又望望女儿邓榕。

邓榕对着父亲的左耳边,大声地说:“李灏同志他们说,您的讲话很重要,加上香港有的报纸对您的讲话乱猜测,希望深圳的报纸能作正面报道。”

小平同志“啊”了一声,略停顿一下,摆摆手,说:“不破这个例。”

吴松营解释说,“不破这个例”,也就是不同意公开报道。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之后,小平同志辞去所有党政军的重要职务,“正式与政治生涯告别”。小平同志要求对他的活动也不做宣传报道,以后也就成了“惯例”。

当天,小平同志离开深圳,前往珠海。但将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报道出去的冲动,一直难以平息。吴松营和陈锡添曾设想“绕道走”,也未果。

不能直接报道,也要将小平同志在深圳讲话的重要精神传递出去。2月20日,在吴松营的具体策划下,《深圳特区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出《扭住中心不放——猴年新春评论之一》,到3月6日,连发8篇,香港《文汇报》也在同一时间转发,并在按语中强调:评论文章原汁原味地传递了邓公南方谈话精神。一时轰动广东及港澳。

3月22日,在辗转看到了传达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中央2号文件复印件之后,深圳人再也按捺不住了,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了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北京的“两会”上激起巨大反响。3月28日,上海《文汇报》在头版头条以半个版面的篇幅率先全文转载,并刊登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一幅照片(见下图);30日,《光明日报》也全文刊登了这篇通讯;当晚,新华社作为重要稿件全文播发,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后用45分钟时间播报了这一通讯,翌日,《人民日报》也全文转载。

五、《真情实录》记录下一位政治睿智的伟人、一位有着温馨家庭氛围和丰富生活情趣的老人

连续多天近距离记录小平同志的视察活动,让吴松营对老人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没有将他老人家仅仅写成一位指点航向的巨人,还写了他的温馨的家庭氛围。小平同志还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在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邓楠抱着孩子让“亲亲爷爷”,小孙子亲昵地吻了爷爷的面颊,老人家十分高兴。

——走到布达拉宫景区前,小平同志高兴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到过全国很多地方,就是这里没去过。”当年,是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促成西藏和平解放,但没有去过布达拉宫却是小平同志的憾事。如今老人家一高兴,说:“我们一家子在这里照个相吧。”其乐融融地留下了一张“全家福”。

——小平同志的女儿经常故意拿老爷子打趣。邓榕就和他争论:“全世界的柚子哪里是最好的?”小平同志坚持己见,笑着说:“我还是说四川凉州的柚子最好。”邓榕争辩说:“那是说沙田柚子好的人多,还是说四川柚子好的人多?”小平同志还是笑着说:“只是认识统一不起来。不争论。”

这些细节,说明小平同志的家庭氛围是非常温馨的。

吴松营还对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按理说,卓琳是“延安时期的老干部”,资历大大高于一些现职的中央和部省领导干部,但无论在哪种公众场合,卓琳同志总是随和地跟在小平同志身边。大家看到的只是她慈祥的笑容,从来没有听见她在小平同志讲话时插话。(西部企业信誉网)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