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他进城以后,毛泽东把他请来,他以为到北京来,就是我们说的当年像李白进中常委的感觉,他也是抱着一个很大的期待来北京的。
凤凰卫视12月2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
早在民国时期,柳亚子就是活跃于政界和文界的大名人,但民国时期的名人,很多人在1949年之后就不再知名了,而柳亚子却知名度更高,其原因就是毛泽东曾经专门和柳亚子写诗唱和。
文革时期,毛泽东诗词家喻户晓,柳亚子也就跟着名扬天下,毛泽东诗词当中有些句子更是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其中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和《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都是名句。
牢骚太盛防肠断,这名句流畅很广,其中,牢骚,既然被毛泽东称为是太盛,可见柳亚子当时的牢骚颇为力度,但这牢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接下来要讲的故事了。
解说:柳亚子,江苏人,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他生于1887年长毛泽东6岁,柳亚子与毛泽东于1926年四五月间相识于广州,其实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柳亚子中央监察委员之身份出席大会。
1945年,毛泽东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柳亚子写诗赠毛泽东,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笔昆仑顶上头。称赞毛泽东,弥天大勇。
朱向前:1925年左右在广州就成为诗友或者叫忘年交,尤其在重庆,由于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词,毛泽东信笔书写《沁园春雪》,然后产生这样一首横绝一世的大词,成为中国诗坛,甚至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所以毛泽东和柳亚子,这个友谊就更加密切,同时这两个人的关系,名字,也会经常出现在一起。
解说:1949年3月18日,新中国即将成立,柳亚子应毛泽东之邀,从香港辗转来到北平,其实大批在国共相争中站在共产党一边的民主人士被中共邀请来协商召开新政协,以柳亚子之前的政治表现和社会声望,以柳亚子与毛泽东老朋友的关系,当然在被邀请之列。
不料10天的3月28日夜,柳亚子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一首,开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宣。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这首诗第一句的意思是称颂毛泽东开天辟地的壮举,第二句便开始发展发牢骚了,说项即称誉他深之意,这了应指自己长期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相助,依刘则指投靠他人,典故出自三国时期王灿依附刘表却又不受礼遇,不被重用的故事。
说项依刘我大难,意思就是说,我长期站在共产党一边,为共产党尽心尽力,如今却向依附刘表的王灿一样受冷落,我实在受不了。
梅毅:柳亚子当时确实有一些怨气,第一呢他就认为中共不应该和国民党再进行谈判,第二呢他当时自己因为在讨论成立这个文学艺术联合会的时候,也被一些人非难,所以说他当时实际上是指自己呢,处于当时五鹿充宗的那样的一个尴尬地位。
而且呢他当时又没有列名文学筹委会,因此当时柳亚子还是有一些怨气在胸中的。
解说:1949年3月24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在42人的筹备委员会中,虽然有柳亚子的名字,但在由七人组成的常委委员会中却没有柳亚子的坐席。
朱向前:第一他蛮耿直的,第二他是有一种文人的这种,文人气吧,我们或者说比较理想化,同时也容易自视过高,然后就感事呈毛主席,给毛主席写了一首七律,这里面发了点牢骚,什么分湖便是子陵滩嘛。
他意思就是要隐居了,要回老家了,就是你们这个事情,当年我帮着你们一起做,现在做成了,你们等于是坐江山了,我回老家种地了,他这个有流露这样的意思。
解说:那时的毛泽东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迟迟未接见老友柳亚子,而柳亚子一到北平,就急着往香山碧云寺拜谒孙中山灵堂和衣冠冢,他要求派车却不见答复,而当时同住六国饭店者,有人是配有专车的。
而柳亚子却不属有车一族,此事也应给他以相当的刺激,《感事呈毛主席》中那句,无车弹铗怨冯宣,就是这种刺激的反应。
朱向前:这就是柳亚子的毛病了,这个就是他自己期许太高,自视太高,期许太高,所以他进城以后,毛泽东把他请来,他以为到北京来,就是我们说的当年像李白进中常委的感觉,他也是抱着一个很大的期待来北京的。
解说:4月29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并派秘书田家英送给了柳亚子,全诗如下。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朱向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你要眼光要往前看,要看得远一点,而且不要这个满腹牢骚,满腹牢骚对身体也不好,然后你放眼量,还是心情愉快地继续参与我们大家一块干,该怎么干怎么干,但是你那个其他的那些想法,就想法不要太多。
梅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这个观鱼,实际上也是化用了《庄子秋水》当中,庄子和惠施在濠水桥上看水中游鱼的故事,那么富春江呢,等于我们都知道,在浙江那个桐庐和富阳两县的境内,东汉的隐士严光曾在那里游钓,因此呢,他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观赏游鱼快乐,肯定比你在富春江那个钓鱼还要更好。
是针对柳亚子原诗分湖便是子陵滩,那句有感而发。
解说:毛泽东诗的最后两句,说昆明湖比富春江好,意在劝柳亚子打消归隐吴江的念头,但不料柳亚子似乎又抓住了毛泽东诗的最后两句不放,《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最后两句是,啊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憶富江。
颐和园是暂住之地,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柳亚子却大有在此安居之意,如果说这两句还不足以说明想要长住下去,那《叠韵寄呈毛主席一首》的最后两句却把这意思表达得很充分。
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倘遣名园长属我,柳亚子的意思是,想问老友毛泽东要颐和园吗?
陈晓楠: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柳亚子的意思是想问毛泽东要颐和园吗?如何解释柳亚子的诗句,其实后来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一种解释是柳亚子要求毛泽东把颐和园送给他,从字面上看这种解释呢是很自然的,所谓长属我,当然就是从此属于我的意思。
把这两句诗翻译成白话,那就是如果这颐和园从此属于我,我就不想归隐吴江了,但柳亚子的一些亲友却不同意这种解释,在《我们的父亲柳亚子》一书中,柳亚子的儿子就说,柳亚子这样写,仅只表示他有定居北京之意,文化大革命时听说有人用以上诗句批评我父亲,说他向毛主席索取颐和园,可谓奇谈趣闻。
这么多年之后,无论原意如何,如今也都只是诗人毛泽东以诗会友的一段佳话,毛泽东一生诗词甚多,但以律诗吊挽将军的只有两首,能有幸享此殊荣的一位是共和国的元帅罗荣桓,1963年1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写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解说:毛泽东是一代诗人,作品甚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悼亡诗仅此一首,这是毛泽东唯一的悼念元帅,直接标明吊罗荣桓同志的吊唁诗。
陈东林:毛泽东诗词呢,在中国诗歌历史上,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他的诗史价值,所谓诗史,就是诗词谱写的历史。
解说:罗荣桓,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同毛泽东一起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陈东林:大家知道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之一,他的经历可以说是和毛泽东一直密切相关的,因为从秋收起义开始,作为元帅的绝无仅有,然后到井冈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所以毛泽东既是把罗荣桓看作战友,都看作同乡。
朱向前: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好像还说过,罗荣桓是个人才,这个人才我们发现晚了,所以在古田会议他就直接进了红四军的军委委员。等于红四军的类似党委委员这样,一下到了这个军级,原来把是个比较基层一个连队,比如说指导员,党代表这样的一个职务。
解说:此后,罗荣桓几十年如一日,为革命英勇奋斗,为毛泽东最早认识的元帅和唯一共事一生的人。
夏远生:看起来在党的历史上,好像不是很重要的这个角色,但实际上他是默默无闻的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特别是你像他从红军时期,就是跟林彪配合,等于林彪的功劳里面,战功都是林彪的,但是战功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罗荣桓的这个治军,政治工作所产生的,因为林彪这个人是很难跟大家配合工作的,他们在红军时期,在一个军团,八路军的时候在一个师,解放占的时候在一个野战军,都能够配合下去,就是说,罗荣桓是说明他的这种人格和他的这种领导艺术,都是相当高的。
解说:1943年12月16日,罗荣桓在北京不幸逝世,当噩耗传来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在开会,毛泽东带头起立默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到医院向罗荣桓遗体告别。
陈东林:在共和国历史上,毛泽东去参加遗体告别,或者是追悼大会的呢,一共只有三位,第一位是任弼时,这是当时的中央五大书记之一,刚刚建国不久就病逝了,第二位就是罗荣桓,第三位是文革中间的陈毅,罗荣桓这次毛泽东,参加那个遗体告别回来以后,心潮澎湃非常的难过,一连几天睡不好觉,当时他的护士长吴旭君,有一段很传神的记录
她说毛主席反复的躺在床上,不断的吟哦着诗句,最后把它念出来了,国有疑难可问谁,吴旭君就问,是谁使阁下如此敬佩?毛泽东拿起笔就写,写出来一首,最后加了一个题目,不加题目不知道是谁,一加题目《吊罗荣桓同志》。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朱向前: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书写这首诗的时候,实际上写的很涩、很枯、很局促,跟他那种书法风格,磅礴大气,意气飞扬,那完全不一样。
夏远生:没有体现出毛泽东书法应有的那种风格,但是说明他是在那一种很沉痛的状态下,写的这么一首词。
陈东林:这首诗开始两句,是回忆他和罗荣桓的戎马生涯,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从秋收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以来,在游击战争革命战争中间,我们经常的分开,又经常的重逢。
解说:毛泽东与罗荣桓是湖南同乡,又是亲密战友,因此当罗荣桓辞世后,令毛泽东追忆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是,毛泽东在这里只写了两桩事,一是草上飞,暗喻秋收起义及井冈山割据之时,红军在游击战争中机动灵活,英勇神速,意味着矫健和胜利。
草上飞,借用相传为唐代黄巢的《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诗作。
陈晓楠:毛泽东晚年几乎不再参加别人的追悼会,十大元帅当中有六位在毛泽东之前去世,而毛泽东亲自参加的只有罗荣桓和陈毅两个人的葬礼,在十大元帅里,毛泽东和罗荣桓的关系是最亲密的,罗荣桓逝世之后,毛泽东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入眠。
一天深夜,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吊罗荣桓同志》这首七律呢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唯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也是毛泽东唯一悼念战友的诗。
然后这首诗直到1978年才发表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传诵一时,当时没有发表的原因是,毛泽东不同意,他说这只是我个人对于罗荣桓同志寄托的战友的哀思,不要当作以往的作品看待,而且,我一向不主张个人感情萦怀的,拿出去不好。
由此可见在这首诗中夹杂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普通人,其中所蕴含的对战友的深情,以及他当时的所思所想,也就难怪后来的研究者们对此众说纷纭。
解说: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在毛泽东看来长征尽管是千折百回,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但还算不上是什么最难忍受的日子,而罗荣桓也认为,长征不是难堪日,这说明了罗与毛的心情,是相同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在现在的历史学家与诗词研究者看来,这两句诗可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有的学者认为,这两句诗的背景典故暗指林彪,指的是在长征途中,林彪写信给中央军委,认为这样走弓背路,造成疲劳,会拖垮部队,要求改变军委领导,提出要毛泽东下台。
陈东林:1935年,当时担任红一军团长的林彪,给中央政治局写了一封信,要求解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军事领导,这封信写出来以后呢,被中央政治局拒绝了,没有考虑,所以呢当时毛泽东认为,这不是难堪事儿,所以长征路上发生的一个小小插曲,不算什么。后来他自己讲,林彪那时候还是个娃娃嘛,是吧,20多岁,但是这件事情给毛泽东的印象比较深刻,就是林彪历史上有这么一件事情,虽然不成熟,但是有过这想法。
解说:而战锦,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指1948年9月林彪攻打锦州,即辽沈战役的第一个关键性的大仗。
锦州之战,对解放战争的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一战而关全局,故毛泽东称之为大问题。
朱向前:当年林彪打锦州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等于是东张西望,犹犹豫豫,毛泽东就非常着急,不停给他发过去电报。
陈东林:在林彪文化大革命中间出事儿以后,周总理在中央会议上讲,说那个时候,最麻烦的就是林彪了,反复的跟他讲总是讲了以后又变了,变了以后又讲。
朱向前:在这个情况下,最终说动林彪的是罗荣桓,就是终于说动了说服罗荣桓,就打锦州了,贯彻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这个意图。
陈东林:但是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毛主席对林彪在关键时刻老是自作主张,不通过中央军委是有看法的,同时他也对罗荣桓的表现呢,表示欣慰。
解说: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曾和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有过一次谈话,详细谈及了罗荣桓的为人,毛泽东说,罗荣桓老实,原则性强,而且认为他非常老实,可又很善于总结经验,他对是非,对正确和错误鉴别得特别分明。
夏远生:1955年,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的时候,罗荣桓作为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他是管这个授衔的工作,所以他给自己安排的军衔低一些,但是当时中央从各个方面考虑,特别毛泽东从罗荣桓的他这个历史,革命历史,他的战功,他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贡献来讲,要给他授元帅,所以他一直是对罗荣桓的评价很高的。
解说: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飞。
梅毅:那么斥鷃,昆鸡,就贬指当时的苏修,大鸟和老鹰来褒比当时的中国这些反修战士。
那么欺大鸟和常笑老鹰非就是暗指苏联,和当时的共产国际就是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犯的许多错误,比如还包括王明路线的那几次错误。
彭明道:他心里有气,他要发泄,这个气不光是对赫鲁晓夫,而且是对党内以少奇为首的在工作上有分歧的这些同志,他把他看得修正主义。
陈东林:毛主席为什么这时候要想到赫鲁晓夫呢?实际上他因为正面临着一个选择接班人的关头,这个在大跃进失败以后呢,毛主席曾经想,用启用林彪当接班人,更能贯彻他的这个思想和路线,但是呢前面我们讲过的,长征不是难堪事,战锦方为大问题,加上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毛主席对林彪是不那么放心的。
所以他这时候呢,就在想林彪到底是不是真马克思主义者。
解说: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陈东林: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个人选择接班人的一个决策,这要拿到我们党的最高会议上去,是吧,但是首先毛泽东自己要考虑好,所以他这件事情他必定要向很多当时的战友来调查,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可以调查的人就是罗荣桓,因为罗荣桓这个人非常讲原则。
梅毅:那么1961年和1962年,毛泽东也两次和别人谈话,言及罗荣桓的品格,他当时呢还用10句话还概括,罗荣桓这个人,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而且他还共快说过,同我一辈子共事的人只有罗荣桓,罗荣桓最守纪律,连高岗都说,罗荣桓是党内的圣人,他不敢去找罗荣桓乱说。
解说:毛泽东还说,罗荣桓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当然老实人免不了受人欺负,这也没有什么,历史总会正确地评定一个人的功过的。
陈东林:所以你说这么一位老战友,毛泽东如果向他征询对林彪的看法的时候,罗荣桓一定会非常客观的讲出来,但就在这个时候,罗荣桓去世了,所以毛泽东最后两句,非常悲痛的写说,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陈晓楠:毛泽东既是一代诗人,也是新中国的领袖,关于他诗词的研究,一方面固然是文学,另一方面实则是政治,有学者就曾经认为,对《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词的研究,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写诗忌重复字,而这首诗有五个字是重复的,长、不、难、大、问这五个字在诗中都出现过两次,这种现象在毛诗里面绝无仅有。
毛泽东写诗非常讲究,非常严肃认真的去改每一个字,但唯独这首诗,五个字是重复的,有学者就认为,这说明毛泽东当时的心情不安定,比较浮躁,因为罗荣桓这么一走,军队很多问题怎么办?他感到有点心里没底,太突然,罗荣桓元帅去世的时候年仅61岁,新中国建立不过十余年,如此亲密而忠诚的战友离世,对于当时已年过七旬的毛泽东来说,内心相当不平静,或许也隐隐的预感到随后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
(西部企业信誉网)
相关新闻:
- 名作家:多数返城知青更崇敬周恩来而非毛泽东
- 1975年邓小平如何派胡耀邦整顿中国科学院
- 蒋介石读《沁园春雪》:称毛泽东要当帝王搞倒退
- 山西出土39尊千年佛教石造像 初定横跨魏唐四朝
- 南京六合区古墓挖出神秘宝剑 锋利可割断电缆
- 山西发现全国最大北朝墓葬狩猎图 约70平方米
-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图片展在全国开幕
- 77年女知青为何自杀:活了二十几年还靠父母养
- 明末女将秦良玉:忠心明朝 抵抗张献忠到最后一刻
- 他们为什么怀念毛泽东
在毛泽东去世37年,今天谁还在怀念着他?他们怀念毛的时候,到底是在怀念什么?凤凰网走近民间组织“郑州思想沙龙”和“黄河青年读书会”,看看他们围绕毛泽东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影响有着哪些争议?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