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1年开始,毛泽东的身体开始一天不如一天。1975年,医生给毛泽东做了白内障手术。7月28日,也就是刚刚做了白内障手术的第五天,据毛泽东的眼科大夫唐由之回忆:
“那是手术后的第五天,房间里只有毛主席和我两人,戴上眼镜后的毛主席起先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嚎啕大哭,我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我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快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渐渐地平静了一些,同时把书递给我看,原来是南宋著名法家思想家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见《真实的毛泽东》第730页)
陈亮这首词写的什么呢?先原文摘录如下: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这首词上阕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一水”三句,指出地形对南宋有利,应当北上争雄。但是,南宋朝廷颓靡不振,紧步六朝后尘,“只图门户私计”,同样苟安于一隅。词的下阕,“因笑王谢诸人”的王谢,是泛指当时那些有声望地位的士大夫们。他嘲笑这些人,虽然也学得像英雄那样感叹山河变异,但只知道泛论空谈,却无能去收复那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
陈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奸邪,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首词就是一首借古讽今、批判现实之作。毛泽东在阅诵陈亮这首词时恸哭失声,触及他的原因何在?
步入老年,自知命不久矣的毛泽东变得越来越敏感。而陈亮那首词,本身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感叹时光流逝、英雄易老。此时的“文化大革命”已历时9年多,明显已有“失控”的形势,中国未来命运如何?毛泽东忧虑重重,却又因年迈再也无力处事。陈亮这首词对晚年毛泽东最大的触点也即在此。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记载,从1975年5月起陆续有一大批的冤假错案呈现在他的面前,需要他一件件的批处。看到有些材料所记录的悲惨景况,毛泽东内心很难平静。在摘除白内障之前,他听完了贺龙之女写来的报告,“毛泽东一会儿把报告放在胸脯上,一会儿眼睛望着卧室里的顶棚。看完后,他非常难过地把报告放下,一句话也没有说,两行热泪滚落在枕头上……”(《毛泽东传》第1741页)
在此前后,毛泽东不只读了这一首与心境有关的词,还包括: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处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渔家傲·寄仲高》
毛泽东喜欢陆游的诗词,读一遍可能内心就会悲凉一次。还有辛弃疾的诗词,也都会触及到
毛泽东的伤心处。
当时,毛泽东认为在党和国家面临险境时,很多干部不察觉危险,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以至于“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当然,他恐怕也不会想到老干部“明哲保身”,是被整怕斗怕了。)到1975年时,毛泽东亲自发动并寄寓期望的“文化大革命”已遭到极大的阻力,他自己或也感到即将失败,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且无任何私心,只是少有人理解并坚定支持。很多跟他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暗地反对,那时毛泽东的“孤家寡人”心态已越来越严重。“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这一沉重悲凉的感叹,想想自己回天乏力的处境、困境,这也就是毛泽东当时的内心写照。
一向以虎气雄风、一世坚强形象示人的毛泽东,晚年又表现出了诗人敏感脆弱的一面。在1975年前后多次哭过,不仅读书会伤怀而哭,一些几十年的老同志离世他也会哭。据《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一书记载,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之后,毛泽东虽然没有出席1月15日的追悼会,但在追悼会前一晚,工作人员小孟给他读由邓小平致的悼词清样时又哭了:“小孟读着,忍着眼泪。毛泽东不再是默默地听着,他泪如泉涌,失声痛哭,他依旧没说一句话,他又能说些什么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后来几天,给毛泽东读有关悼念活动的文章,各国的唁电,他也会流泪。
毛泽东一生有两次背诵庾信的《枯树赋》,一次是1951年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另一次就是1976年在周恩来、朱德等人逝世后,他自己突患心肌梗死被抢救过来。这两次都是他在极度悲伤时刻。
在年迈无力、内心极度悲伤的时刻,读诗词歌赋暗自流泪,这也就是毛泽东诗人那一面的感官流露。
参考资料:李慎明《毛泽东晚年缘何几次恸哭》,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传(1949-1976)》等。
(西部企业信誉网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