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天4夜后,他们终于到达乌鲁木齐,在那里知青们兴奋地品尝了葡萄干、哈密瓜。但他们的目的地是玛纳斯县新湖农场第六分场,离县城还有45公里。汽车奔驰在陌生而广袤的戈壁滩,越走越荒凉。等到了农场,很多女知青一下哭了出来,“完全不像之前说的有喝不完的牛奶、吃不完的葡萄、哈密瓜”王毛大回忆。
新疆女知青 资料图
西北企业信誉网摘自:中国江苏网,作者:陈婧,原题为:《新疆一干40年,容貌都像当地人了》
1964年,无锡20岁的小伙子王耀东高中毕业刚工作,一天突然接到一张通知书,通知他“光荣成为赴新疆支边的知青”。这年10月份,他和无锡总共500名高中毕业生,不知前途坦荡还是坎坷,在人潮涌动的欢送人群和家人的泪眼中,远赴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伴着火车一声长笛,一生轨迹改变,有的一待就是40年。
他们拉开了无锡3年赴疆4000人的大幕,距今整整半个世纪。今年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扬子晚报记者在无锡市档案馆收藏着的一张张旧照中,寻找到几位已青丝变白发的照片主角,听他们讲述抛洒在广袤荒原上的韶光,一段家国交融的人生过往。
高中毕业生新疆支边睡“地窝子”,成了粮棉专家
前不久,无锡市档案馆的展厅里挂起一幅幅半个世纪前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一脸青葱。他们就是50年前赴新疆支援建设的知青们。今年71岁的王耀东就是无锡第一批前往新疆的知青。
谈及当年,王耀东并不否认当时的不情愿。1963年高中毕业的他有正式工作,但1964年的一天,他突然收到大队送来的一张通知书,通知他光荣地成为一名支边知青。王耀东并没有积极响应,但接下来的就是动员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做他的工作。他说他的父亲因为开糕点店被划为小资本家,不好的成分已经让他抬不起头。“在这种压力下,由不得你不去”。
王耀东这批前往新疆的知青全是高中毕业生,是新疆农垦厅特意招录的高材生,准备培养成为高技术人才。1964年10月,在“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声中来到乌鲁木齐,一半的人被安排上乌鲁木齐农垦大学,其中就有王耀东。
让王耀东惊讶的是,他们坐了一路的拖拉机成了泥人,才在一个农场停下,但根本不见教室和校门,校舍全无踪影,临时上课地点就是一个拖拉机修配厂。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没宿舍只能睡“地窝子”。“‘地窝子’就是挖在地下面的坑,新疆晚上太冷了,睡在下面反倒暖和点”,王耀东解释。他们就边上学边盖房子,3个月时间垒出了30多间平房作为宿舍。
196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疆巴楚总厂试验站。到了农场依然睡“地窝子”,但能睡个安稳觉的机会并不多。天一亮,他就跟老技术员一起跑农田,晚上回来做总结。经过5年的时间,杂交、去雄、选育良种,这些很专业的农业技术对他来讲已经不在话下了。在这期间,王耀东的小组培育出小麦34号,亩产从300斤提高到6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