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旧时兰州有九座城隍庙

时间:2015-01-12 10:00:19   作者:

现在的兰州市工人俱乐部,就是原先的府城隍庙

  按照本意,城,是指域郭,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是泛指护城河。然而,这里所说的“城隍”,则是指宗教传说中主宰城池的神灵。因为,城隍是城池的主宰,所以,有城池必有城隍,就像有江河湖海必有龙王一样。“府有府城隍,县有县城隍’,只是等级不同而已。用来供奉城隍神的庙宇,就是城隍庙,简称隍庙。

  奉祀城隍的习俗,古已有之。相传腊祭八神中的水庸,就是后来的城隍。其用意在于求雨,祈晴,禳灾。祭祀城隍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到唐代时,祭祀城隍的习俗已经广为流传。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如张说、张九龄、韩愈、李商隐等,都曾写过祭城隍文。历代封建王朝对祭祀城隍一直都很重视,并把祭祀城隍同祭祀孔子(文庙)、关羽(武庙)和释迦牟尼(大佛寺)列为“四典”。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大封天下城隍,诏辞臣为文通行”,致使城隍庙如雨后春笋,星罗天下。

  地方史志表明,旧时兰州共有城隍庙九座,分别建在阿干镇、永泰堡、镇虏堡、安宁堡、西固城、红水堡、盐场堡、宽沟堡和府城。府城隍庙故址在今张掖路中段街北,据说是九座城隍庙中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但它究竟创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明代兰州知名学者黄谏的《城隍庙记》记载,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就“尝修葺之”。以后在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又曾多次作过修缮。由此推断,兰州府城隍庙最晚也当创建于宋代。这与当时道教的盛行直接有关,因为,在道教所奉祀的众多神仙里头,也有城隍之神。

  现在的兰州市工人俱乐部,就是原先的府城隍庙,为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通省官绅捐资重葺,后二年始成。原为忠烈侯坊。”是一座四进庭院式建筑。牌楼由节园颜妃墓前的贞烈遗阡牌坊改建而成,二门顶部建有戏楼,楼前辟有花圃,门内建有享殿五间,左右为钟楼和鼓楼;享殿后面是正殿,左右长廊分列六属城隍及曹官祠、山神土地祠,在剩余的长廊空壁上绘有以纪信捐躯荥阳为内容的壁画;最后是客堂,两侧附有眼光、痘疹二祠。在东西两边的长廊里还嵌有许多碑记,内容多为历代修建府城隍庙的经过,也有一些是宣扬城隍功德的文字。现在除神像已经无存,戏楼毁于火灾外,其他建筑都基本保持完好。整个府城隍庙,规制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建筑技艺。

  有人曾经作文说,其他地方的城隍神,大都不知何许人也,唯独兰州的府城隍不但有姓,而且有名。其他地方的城隍究竟有无姓名,笔者没有作过调查,兰州府城隍有姓有名,倒一点不假,他不是别人,就是“荥阳误楚,身殉汉皇”的纪信将军。纪信,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是楚汉相争时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关于他的事迹,《史记》、《汉书》都有记载。当楚王兵围荥阳,眼看汉王要做俘虏的时候,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乘车直出东门,佯装要投降楚王,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出逃,而他本人则被项羽识破后活活烧死,从而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名。传说刘邦念其忠烈,后来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甘肃省城隍”,成为兰州城池的主宰。

  传说,这位纪信城隍到职以后,和他担任将军时一样尽责。在阴曹自不待说,在阳世同样如此。清乾隆年间纪信城隍“显圣”的神话,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当时,循化厅(今青海循化)撒拉回民因新旧两个教派发生冲突,兰州知府和河州协副将奉命前去镇压新教,并将新教宣传者马明心投入兰州监狱,因而激起以苏四十三为首的撒拉回民起义。起义回民开到兰州后,切断浮桥,攻破西关,以礼拜寺为据点,直逼内城,“金城汤池”危在旦夕。据说,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起义回民突然哗乱,一气撤退了四十多里——因为他们看到兰州城头上涌来“无边无岸”的“黄人黄马”,以为清廷派出的援军已经赶到,所以,纷纷丢盔弃甲,慌忙逃遁;那“无边无岸”的“黄人黄马”从何而来?原来是纪信将军派遣的神兵神马!这显然是封建统治者蓄意编造的一个谎言,其目的无非是抬出城隍,恫吓群众,借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

 [1] [2] 下一页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