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曙明散文集、诗歌集
一个旅行家的诗和远方
作者:张海龙
山的那边是什么,还是山吗?如果还是山,再后面又是什么?
如同一个哲学命题,这样的诘问,几乎每个人都遭遇过。只不过,有的人终其一生永远困在山的这边,有的人凭着一时余勇翻过一座山后停下了,而对有的人,“看一看山那边是什么”的愿望宿命般驱使着他,没有止歇。许曙明属于后者。
许曙明是谁?“他是一个一流的旅行家,二流的作家。”国内一位令许曙明尊敬的旅行家这样评价他,而面相憨厚的许曙明则自谦地说:“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爱旅行的人。”
十二岁那年,少年许曙明坐在榆中县一个村小教室里,郑重其事地写下一篇叫《家乡的小河》的命题作文,家乡只有大山没有河、见过的最壮阔的水域也就是“涝坝”的许曙明,从一滴水写起,直到水天相接的大海。语文老师读完他的作文后,摸着他的头说:“好好学习,长大了考大学,当作家。”如今,虽然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甚满意,不可否认的是,许曙明已经出版了《走向蔚蓝》、《走过高原》、《走近平和》、《走近山水》等散文作品集。
写下“走”系列散文的许曙明,对崇敬的作家,除了拜读他们留下来的作品,还要拜谒他们的故居或墓地。2012年,许曙明利用端午假期去了趟延安,踏访了路遥的故居和墓地。他知道路遥生前生活简朴,有时一个馒头顶一顿饭,也嗜烟。在路遥墓前的供台上,许曙明放了两个馒头和半盒香烟,馒头是从兰州带过去的,香烟是不抽烟的他从朋友手里要来的。另一次,他在哈尔滨回北京的列车开出三小时前,他到呼兰县匆匆瞥了一眼萧红故居。尽管中途劳顿奔波,他还是觉得值了。关于这些,他都写在《走近山水》里。
许曙明将对文学的挚爱,不仅诉诸字里行间,还刻在他的脚印里。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旅行也是写作的延伸,为其他的写作提供了丰赡的营养,反之,写作又成为他一次次出发的理由。这两者,早已交织在他的生命里。尽管他认为自己旅行的冲动主要源自祖国壮丽山河的吸引,但阅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其中还有理想主义的驱动。许曙明格外推崇音乐人高晓松的一篇文章《不只房子,还有诗和远方》,应该说,年过半百的他有一份银行高级经理的稳定职业,生活无忧,闲暇时去黄河边散散步溜溜狗似乎来得更容易些,但他选择并发展了旅行这一业余爱好,并将其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探源寻幽,足迹北抵漠河,东至乌苏,以致于在旅游圈内被人称作“陇上徐霞客”。
是的,生活除了房子,还有诗和远方。
在许曙明的桌子上,叠放着一张大幅的中国地图,打开发现,上面用粗体蓝色签字笔勾勒出了出了他走过的路途,而红笔标记的目的地如同一簇簇跳动的火苗,被那些蓝色线条密集环绕,这些,记录着一个旅行家怎样的秘密福祉?当他终于抵达祖国的西南边陲掏出纸巾擦拭界碑上的灰尘时,当他正午一个人在北大荒金黄的稻田里穿行时,当他坐在羊卓雍错湖边凝视湖水的纯蓝时,他都抑制不住地流泪了。当然,他也遭遇过危险。他曾与一条从草丛中蹿出的腹蛇狭路相逢,当时两腿发麻大脑一片空白,不知过了多久,蛇自己游走了。后来听当地人说,那就是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提到的蛇,只要被咬一口很难活命。旅途中,需要克服的危险不仅仅是蛇,还有跟自己意志力的较量。坐在车上,他一般闭口不语,因为每一开口别人的善意的劝解都是对自己信念的消解。有一次在去漠河的火车上几乎站了一天一夜,和他人面面相觑没说一句话,直到下车时打了声招呼,把别人吓了一跳:哈,原来你不是哑巴!
虽然本职工作是与数字打交道的金融行业,许曙明坦言,他对数字并不十分敏感。这样说的时候,他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赧色,接着又被一种骄傲的神色所覆盖,比起数字,他更敏感的是沿途的风土人文。每次旅行归来,当他坐在书桌前梳理走过的路、见过的人、说过的话,依然历历在目,声声入耳。耳。即使,隔上数月甚至数载也清晰可辨。谈话中,许曙明反复念叨起一句话:“走遍天涯,你也走不出善良人们关切的目光。”仿佛,他的诗和远方,都不是太远。
第五届甘肃黄河文学奖结果公布在即,近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许曙明的散文集《走近山水》在散文组三等奖获奖名单上。
晨报:你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的?
许曙明:我小时候的生活很艰难。我生在农村,你可以想象的,三个孩子,父母也没什么文化,是个什么状况。在16岁之前,我没走出过榆中县。我开始旅行大概是1980年前后,到现在有35年了。仔细算来,到达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个省、市、区,到达了一些英雄人物和著名作家的故里,到达了自己向往的大多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亲眼目睹了祖国壮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观察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体验了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晨报:你现在算是旅行家了,那么,旅行家和旅游爱好者的区别在哪里?
许曙明:旅游是快乐的,旅行是艰辛的;旅游是热闹的,旅行是孤独的;旅游是消遣、放松,旅行则是事业。走了那么多地方,我从来没有见过两个旅行家常年结伴而行的,即使有一次,但绝不会有下次。因为每个人的旅行计划、目的、方式不同,不可能一路走下去,而旅游就可以,跟个旅游团,热热闹闹、轻轻松松。
晨报:旅行需要时间和一定的经济能力,你是怎么做到的?
许曙明:关于这一点,我得感谢我就职的单位,在我认真履职的同时,能够获得说丰厚不丰厚,说微薄不微薄的薪水,靠这点财力,吃最便宜的饭菜,住最简陋的旅店,坐最普通的车辆,足以使我走得很远;我感谢单位的历任领导,在我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我的旅行和写作;我感谢我的同事、朋友、同学、亲戚,理解的能以赞赏给予我鼓励,不理解的能以不嘲讽给予我支持,不知道的能以不关心给予我宽松;我感谢我的亲人,家里的积蓄大都让我买了车票也毫无怨言……有了这些条件,靠每年的休假,靠一年的几个长假,靠平时的双休日,只要周密计划,精心安排,我就能够到达我想去的地方。
晨报:你旅行兼写作这么多年,这两者对你意味什么?
许曙明:许曙明:是!旅行和写作已经成为我的重要生活内容。只有旅行与写作,才能表达我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要不,为什么我独自一人行走在极其偏僻的地域时,没有丝毫孤独的感觉?为什么我啃完大饼后爬在小溪边喝凉水时,没有丁点艰苦的想法?我知道,是孩提时代立下的“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的理想召唤着我,是“旅行中国”的信念支撑着我。
旅行中的许多见闻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使我能够一步步摆脱浮躁,抛弃急功近利,走近平和,走进宁静。如今,我已经能够对过去耿耿于怀的一些事情坦然释之了。相反,以前视而不见的某些东西今天却显得弥足珍贵。这一切,无疑得益于旅行和写作给予我的启迪和再造。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清楚地知道,此生此世,我已经不可能在别的领域有什么建树,唯有迈开双腿去更远的地方,在神奇的山水中洗涤身心,净化灵魂,开拓视野,抒发情怀。在没有找到更好方式的情况下,旅行与写作是我振奋精神、拥抱生活、坚持自我、固守底线的最佳选择。
晨报:未来在旅行和写作方面有何计划?
许曙明:旅行中国的梦才刚刚开始。我走过的是一条小溪,后面则是一片汪洋。更长的道路在等着我,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偏离。只要我还能走,就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写作方面,有一本书已经完成初稿,暂时命名为《走遍天涯》,希望年内能够出版。
作者简介
许曙明 甘肃省榆中县人,现任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营业部高级经理。1980年开始自费旅行和写作,足迹到达了中国的每一个省市区,到达了130个以上国家5A级景点,行程近百万公里。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余篇,总计逾百万字,并多次获得文学奖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内外多家报刊杂志的专栏作家。
许曙明:旅行和写作已成为我生活的重要内容
(西部企业信誉网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