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许曙明《走近平和》---《自序》

时间:2015-03-14 10:09:20   作者:

                  

    自    

 

我十二岁的时候,老师出了道作文题:《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坡,没有河,满眼都是黄黄的土地。不要说河了,连一 口像样的井都没有。我见过的最多的水就是那一池人畜共饮的涝坝。

没有河,不等于我不知道河。

我出生的山村太小了,念书的小学更小,但是,那里却有一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经常给学生讲大海,讲大海的连天连地、无边无际。你想,我们连大海都能想象出来,还能不知道河吗?

于是,我从想象中陡峭峥嵘、怪石嶙峋的山崖上晶莹的水滴写起,写到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的小溪,再到涌浪滚滚、波涛汹涌的江河,最后到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语文老师读完我的作文后,摸着我的头说:“好好学习,长大了考大学,当作家!”

可是,我没有考上大学。

二十二岁时,我写了部中篇小说《‘磨磨子’外传》,被在省内外文坛有很大影响的《金城》杂志重点推出,评论家王启明教授称赞为“八十年代初该杂志塑造的一系列小说形象中站排头的一个。”老作家田季章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好写!你能成为一位好小说家。”

可是,我没能成为小说家。

三十二岁时,我写了篇散文《老人与女孩》,参加兰州地区文学创作大赛,得了散文类第一名,被评论家许文郁教授誉为“像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她说:“好好写!你能成为出色的散文家。”

可是,我又没能成为散文家。

纷繁的生活扰乱着我的心绪,喧嚣的世界吸引着我的眼球。一转眼,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蓦然回首,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来去匆匆中却做了多少不该做的。最最值得珍惜的被弃之敝屣,心力交瘁孜孜以求的却不是我渴望的,也根本不适合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没有抗拒住缤纷世界的诱惑,在浮躁的生活中没有站稳脚跟,没有坚守住心境平和的高地。明明山巅上的那棵苍松已经伸手可及了,再使一把力向上爬几步,青翠欲滴就能尽收眼底,可有人说那边的路更平道更近,于是我朝那边走了,结果越走离顶峰越远;明明彼岸已近在眼前了,再挥几下桨摇几把撸,就能踏上坚实可靠的海岸线,可有人说那边的风更小浪更静,于是我改变了航向,结果大地又成了海市蜃楼…… 

虽然当作家的梦像浮云一样飘走了,但涌进心间的爱与被爱、感恩与感怀却留了下来,心绪倒慢慢地由虚幻转向真实,由梦想变为现实,由狭隘渐入宽厚,由浮躁走近平和。于是,就有了这本《走近平和》。不敢说自己已经走进了平和,但我决心一步步走近。

这本集子收录了我这几年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已经不是一个被无病哀怨掀起伤感,被无聊空谈搅起波澜的人了。尽管步履被坎坷的歧路迷惑,但还在用心苦苦探索。我写下这本书,记录下心路历程中的痛苦与欢乐、希望与憧憬,更重要的,是我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对于高大与猥琐、崇高与卑劣、真诚与伪善、奉献与掠夺、勤劳与奢靡等原则性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人生态度。

这些文字尚没有完全表达出沉淀于心的诸多想法,与父母、老师、前辈、朋友的期望差之甚远。好在今天我开始懂得了必须挣脱浮躁的桎梏,学会用宁静的心态、温和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生活。走过了多少浮躁的弯路,终于知道了平和的可贵,模糊的渐渐清晰,迷茫的逐步明了。以后的路还长,只要能看见天边的那一抹彩虹,我就能在心里描绘出万道霞光。

只有静下心坚持遥望,才能在璀璨的天空,望见最明亮的那颗启明星。山有多高路有多远道有多险都不要紧,只要我的鞋不夹脚就好;河有多宽水有多急浪有多高也不要紧,只要我的船不漏水就行。

                    

                                    许曙明

          二0一二年三月

(西部企业信誉网摘编)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