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丁玲在延安最美好的一段岁月

时间:2015-07-28 22:04:39   作者:

图:1931年在上海。史沫特莱拍摄。

关于丁玲到延安后的工作,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建议,“找一所适宜的房屋,静心从事写作”,“这里文学题材是太多了,只是没有人写”。大家都期待她以艰苦卓绝的红军斗争为题材,写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丁玲的“红军瘾”还没有过足,“因为她在前线上时,红军并没发生猛烈的战争,一般的说是在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休战状态中,所以她没有能看到红军的血的斗争生活”。她去找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毛泽东给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写信,派丁玲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并告诉丁玲:你开始做工作,先是要认识人,一个一个去认识,把团里主要的人名记住,并且要了解他们。

丁玲分管政治训练和文化教育,早晚给战士们讲课,夜晚伏在一只木板搭成的小桌上写作。

警卫团都是小伙子,只有她一个女同志,丁玲干得很累,却没干好,后来回忆说:“干部、战士也不来找我,我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团部没有我的办公室,我就天天坐在我那个小房间里,没有事就翻书。”“我到战士那里去,战士都站起来欢迎我坐。坐定以后,他们也不知道该跟我说什么,我也不知道跟他们该说什么,……我们过去的生活隔得太远了,他们大多是农民家里出生的小娃娃来参军的。”晚上她和团长、政委、副主任四个人听几个连的汇报,她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尽是鸡毛蒜皮的:这里缺一个理发师;那里有一个战士的老婆来了,要找一间房子住;那里又要毛驴,去拖柴禾……”丁玲插不上嘴,就在一旁打瞌睡。有时他们三个人有说有笑,丁玲一进去,谁都不做声了。丁玲始终无法融入指战员中间,仿佛是个多余的人,感到“太难了”,“只好辞职吧,我自己要求免职,回去搞文协工作去。”“毛主席也说,我看你呀,还是习惯和知识分子一起,他们喜欢你,你也喜欢他们,你们处得很好。当战士嘛,和你还有距离,你们还不能打成一片。”她干了一个月就请求调离,写了《警卫团生活一斑》,作为那段生活的纪念。

此后她专门从事文艺协会工作。

朱正明说:“延安物质条件比保安好些,因此中国文协想让文艺附刊独立出版,丁玲等与《新中华报》数度洽谈,取得协议,就将文艺附刊改为单行本出版,并定名为《苏区文艺》,仍由徐梦秋编辑”,“但丁玲实际上起着主持和领导的作用,因为她经常来文协领导和讨论研究工作,稿件也经过她过目和通过的”。1937年2月3日《新中华副刊》第六期刊登启事称,副刊“自下期起改作《苏区文艺》,用本子式并定为周刊,字数亦略加多”。单本的《苏区文艺》虽然仍是油印,但有王亦民设计的封面,相比《新中华副刊》不仅美观,而且提供了更多发表作品的阵地。丁玲还准备出一本由她主编的《中国文艺协会月刊》,写了一篇《苏区的二月》预定在创刊号上发表,却因为纸张印刷等无法解决的困难流产了。

《新中华副刊》,《苏区文艺》,几百个文协会员,文艺小组,这些就是延安文协的主要工作。文协主要成员只有丁玲、徐梦秋、王亦明、朱正明等几个人。

这期间,丁玲主持文艺协会召开过两次座谈会,讨论上海左翼文艺运动中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到会有七八十人,坐满了一个教室。朱正明作了一个报告,他主张“国防文学”的口号,认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太狭窄。吴奚如和白丁则赞成“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丁玲在1983年10月28日向陕西省社科院同志介绍延安文艺情况时说:“我是不想开那个会的,因为我对这两个口号没有研究,我当时也不在上海,我又不是搞理论的,我也不想在这里做个总结,做个结论。但他们有意见,那么就开。吴奚如和白丁因为他们在上海是大众文学这一派的,李应生(按即朱正明)在上海是个小联络员,不是大联络员,他比较年轻,又没有写过什么文章,他是‘国防文学’派的。”

丁玲写了《文艺在苏区》,载于5月11日出版的《解放》周刊,详尽介绍了陕北苏区的文艺工作。她认为在苏区,“虽说无处不在创造着伟大的文学素材,然而优秀的杰作却不多见”,但是苏区文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众化,普遍化,深入群众,虽不高超,却为大众所喜爱”,这表现在红军部队里各种报纸和墙报上,表现在各机关、群众团体的小报及列宁室的墙报上,有油印也有铅印的,“这里都挤满着很多有趣味的短篇和诗歌,使用文学上描写的手法,画出了红军部队活生生的生活”。其次“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文”。第三个表现是“对文艺的兴趣提高了,文艺的书籍有人抢着阅读,而且成立了文艺协会。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在延安的会员就有几百。油印的刊物(纯文艺的)总是供不应求,每日都可以接到索阅的函件。作为撰稿者的前方指战员,或者村落上剧团团员寄来的稿件,塞破了编辑者的皮包,琳琅满目,想不到的一些材料都被使用着了”。虽然苏区文艺水平比较低,但作者在文末反问:“这难道不是令人满意的情况吗?”……

1937年上半年,是丁玲在延安八九年里最轻松消闲的一段。那时延安人少,知识分子更少,生活简单,关系也简单。在为数不多的文化人里,丁玲与吴奚如、朱慧夫妇有了较多来往。吴奚如,湖北人,革命资历比丁玲老,在黄埔军校就加入了中共,北伐战争中任叶挺独立团政治处副主任,1932年到上海,参加左联,发表过小说,不久调入中央特科,来延安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做政治教员。他与胡风、雪峰关系较好,便很自然与丁玲谈到一起了。后来吴奚如夫妇和丁玲都搬到抗大教职员工的院子,做了邻居,丁玲那间住屋很大,还放着一口原来房主准备的空棺材。

有时她也到凤凰山下去看史沫特莱。史沫特莱穿一身红军战士的灰布制服,工作很紧张,生活很简单,她不习惯睡炕,在炕上支了一张帆布行军床。她送给丁玲一只捕鼠夹,告诉她:“我已经托人把西安市场上的全部捕鼠夹都买来了,我还给斯诺写信,请他把北平能够买到的捕鼠夹也给我运过来!”因为延安老鼠很多,鼠疫是非常可怕的。

史沫特莱从早到晚都在谈话、采访、打字、建立鲁迅图书馆的外文部、写信敦促一些外国记者访问延安,乃至参加卫生活动和灭杀老鼠,她说她有10种以上的工作要做。丁玲坐一会,说几句话,就告辞了,她想:“悠闲跟史沫特莱无缘!”她把这种感觉跟毛泽东谈了,说自己常常喜欢闲谈,冥想太多,写得太少。

5月,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来到延安,她的笔名是尼姆•威尔斯。丁玲是她重点采访的对象之一,在5月里长谈四次。海伦年轻漂亮,来延安之前就研究过丁玲的作品,在斯诺编辑翻译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中写了一篇文章,多次提到丁玲,说她和茅盾是左翼“新写实运动突然崛起的领导人”。1939年海伦出版了《红色中国内幕》,后来被译为《续西行漫记》,其中专门写了一节《丁玲——她的武器是艺术》。1949年与斯诺离异。

但是丁玲对于《续西行漫记》中关于她的那些内容,印象并不好。1984年,陕西省对外友协的安危想要翻译尼姆•威尔斯的作品,丁玲5月8日给他写信说:“威尔斯那时很年青,对延安很不了解。她对延安做了不少报道,说明她的热情。那时延安翻译缺乏,她同我谈话是经过第三者的。她的稿子并没有经我看过。许多地方失实。其中夹杂着她自己的爱好。”

那段时间,也是丁玲与毛泽东关系最好来往最密切的时期。

当时,国共两党初步达成合作抗日共识,抗日战争尚未全面打响,国内的政治军事斗争相对和缓。在这样的环境里,毛泽东读了一些中外哲学著作,总结十年内战经验,并写了提纲,每周去抗大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每次讲课都让警卫员通知丁玲去听。在露天广场上,他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故事作例子,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对中国革命经验作着深刻系统的哲学总结,丁玲听得入迷。

她去看毛泽东,主要话题常常是古代文学。她后来回忆:“他给我的印象是比较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我很钦佩他的旧学渊博。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趣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诗,谈小说则是《红楼梦》。”当时延安知识分子很少,文化底蕴深厚的毛泽东难求知音,敏感的史沫特莱就感觉到他有“一种精神上的卓尔不群”,“他的精神内向,使他落落寡合”,这样,丁玲便成为一个较为理想的谈话对手。但她“常常感到自己的旧文学底子太薄,不足为他谈话的对手,因此多半是我听,他讲,我以能作为他的听众而感到高兴”。毛泽东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见解让她深深折服,崇拜景仰之情贯穿一生。

有时毛泽东一边谈话,一边用毛笔抄几首他自己填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有几首就给了丁玲,其中有1925年作的《沁园春•长沙》,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1935年的《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的《沁园春•雪》等,都写在毛边纸上。笔者见过丁玲收藏的毛泽东诗词手迹的复印件,与官方的权威版本稍有不同。《沁园春•长沙》的最后两句是:“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菩萨蛮•黄鹤楼》最后两句是:“举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念奴娇•昆仑》的开头是“试问昆仑:为谁来装点许多银物?”末尾“安得倚天挥宝剑”一句,将“挥”字改为“抽”,接下来是:“把你挥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遗美,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一样凉热。”“一样凉热”原为“同此凉热”,又将“同此”改为“一样”。《清平乐•六盘山》末两句是:“今日长缨在手,他年缚住苍龙。”《沁园春•雪》中是“绝代姿容,成吉思汗”。各首只写了词牌,无题目,《黄鹤楼》一首连词牌也没有。另有一首词为:“洋场十里明如画/灯前走笔难成话/也得一长篇/风来听我宣// 繁花三月暮/人在春深处/不要问繁花/单单送彼家”。不知出自谁手?

朱正明记得,在丁玲“一本普通纸张装订好的小册子”里,“有许多人的题词。毛泽东亲笔写着一首很长的诗词,是他以前写给亡妻杨开慧在生前的一首旧词。我只记得那是一首美丽的而且是充满着革命的雄壮情绪的诗……”

丁玲还请毛泽东抄写了给她的《临江仙》词。抗战爆发后,她为防失落,把毛泽东这些手书寄给重庆的胡风代为保管。胡风1939年7月3日收到,《胡风回忆录》中说:“收到了丁玲寄来的一包稿子,其中有田间的诗和雪苇的论文,还有一份用纸包得很仔细的用毛笔写的旧诗词,一看内容我就明白了。丁玲怕在战乱生活中将主席给她亲笔书写的诗词遗失掉,特地托我为她保存。我深感这责任之重大,就赶快将它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上面写上‘毛笔’两字放在我装重要稿件的小皮箱里,这样,可以随时拎着小箱子去躲警报。”

此文由《西部企业信誉网》摘自《丁玲传》/李向东、王增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5

相关新闻:

——丁玲与革命文艺现代性

丁玲与中国革命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既相向而行、生死与共而又不无矛盾和抵触、甚至必有抵触和磨折。之所以如此复杂,既关乎现代中国革命的特性及其对革命文艺的规定性,也关乎丁玲自己的革命性和个性。

怎样才能深入揭示丁玲的复杂性?不妨采取张爱玲在《传奇》扉页上的题词——“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之态度,才庶几有望接近那“不简单”的复杂实际。

李向东、王增如

王增如,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亲闻亲历了丁玲晚年一系列重要事件。【详细

 

图书信息

  • 【主题书】《丁玲传》
  • 【作者】李向东、王增如
  •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读药点评】丁玲与中国革命有怎样的复杂关系?如何从丁玲的命运看革命文艺生态中的文化、权力与政治?
  • 【读药鉴定】
 

丁玲——与革命相向而行

毛泽东给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写信,派丁玲担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丁玲分管政治训练和文化教育,早晚给战士们讲课,夜晚伏在一只木板搭成的小桌上写作。详细

城市
年轻人

1950年春天,担任全国文协常务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7月中央任命她为文协党组组长,冯雪峰为副组长;1951年春天,接替周扬出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详细

《报告》提出:“责成丁玲同志向党做出深刻的书面检讨,并根据她对所犯错误的认识和检讨的程度,考虑对她的处分问题。同时对她在南京的一段历史进行审查并做出结论。”详细

离婚
单身主义

谢谢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劳作,毒草成了肥料,他们成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教员。他们确能教育人民懂得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工作的。详细

丁玲不同意历史问题结论,掌权者就不给她恢复党籍、户籍和工资待遇。“我有一个感觉,我们是在路线斗争中的战败者、幸存者,不是战斗英雄。”详细

老人
深入解读
 

丁玲的一生具有如此的张力与戏剧性,凸显了20世纪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历史的几个最重要的命题:革命与知识分子,革命与人性改造,革命与革命队伍内部的斗争,革命政治的惩戒机制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等等。详细

本书书评
 

革命之火激烈以至暴烈,既近于火者难免“惹火烧身”。丁玲与中国革命的复杂关系就在于此——这是一种既相向而行、生死与共而又不无矛盾和抵触、甚至必有抵触和磨折的复杂关系。之所以如此复杂,既关乎现代中国革命的特性及其对革命文艺的规定性,也关乎丁玲自己的革命性和个性。详细

 
 

他们,曾是丁玲的朋友——

太平天国

她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人,但她同时是一个女人,一个步入暮年的女人。女人,特别是到这种年纪的女人,很难赞同将自己的私生活毫无掩饰地公开,更何况她认为有许多是“编造”的故事。详细

年轻人

丁玲说:“月亮走在云里多不舒服呵!”接着又更正说:“月亮怎么会走在云里呢?它们离得那样远。”萧军说:“文学语言是不能跟科学语言相提并论的。”详细

太平天国

丁玲最气恼的,是周扬在作协党组扩大会上的态度,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周扬那么凶狠,简直要置她于死地,多年一起共事,并无深仇大恨,怎么下得了手呢!详细

太平天国

主席先问我对周扬的看法。我一个劲儿说着,全都是说周扬的缺点。听着,毛主席突然问我:“周扬总还是有些优点吧?!”我真后悔自己不会做人,为什么不先说周扬的优点和长处呢?详细

 

众家评说


两位作者不想把自己的写作停留在作家印象记或回想录层面,而是以历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查阅、搜寻有关丁玲的文献档案,细致梳理,精心考核,且以社会学研究者的勤奋精神,踏查丁玲足迹所至之地,寻访相关人士,口述笔录,用以和文字文献比勘对照,故屡有新的发现贡献学界。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 王中忱

这一部《丁玲传》,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作者与传主在很长时间里近距离的接触,对传主有甚深的了解,在写作之际又查阅了日记和往来信札这些第一手材料,这是一般作者难以得到的条件。作者以求实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才写成了这一部足以信今传后的大著。
—— 出版家、鲁迅研究专家 朱正

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客观地记述丁玲的生命历程,努力地探索丁玲复杂的内心世界,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实最有深度的丁玲传记,不仅对丁玲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都颇具价值。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子善

这部新的《丁玲传》在史料的翔实完备性和事实的准确可靠性上,确然大大超越了既往已有之作,而堪称集其大成并且取精用弘的研究性传记。
——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解志熙
 

近期预告

以下为近期主题书:
  ◆《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英]亨利·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欢迎书评投稿,字数3000字左右,谢绝一稿多投;投稿邮箱:chenshuang@ifeng.com;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读药》特约书评人

《读药》特约书评人既有来自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也有在相关领域有突出研究和独到见解的社会人士。他们将针对《读药》主题书进行点评和解读,为读者提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阅读思考。
  【吴稼祥】 【高全喜】 【左凤荣】 【秋风 
  【郑异凡】 【唐少杰】 【黄道炫】 【闻一 
  【谌洪果】 【蒋竹山】 【黄纪苏】 【徐江 
  【余世存】 【项继权】 【黄集伟】 【陈新 
  【端木赐香】 【张柠】 【赵勇】 【李怡 
  【刘汀】 【维舟】 【黎戈】 【更多书评人 
 

《读药》访谈嘉宾

《读药》在对所评书进行深度解读之外,还辅以对作者本人的访谈,分享其创作心得和经验。
  【贺卫方】 【杨继绳】 【金雁】 【张炜
  【施小炜】 【周云蓬】 【阿乙】 【林夕
  【赵柏田】 【雪珥】 【更多访谈嘉宾
 

《读药》书评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千遍书千字文
发表日期:2015/07/28 06:03凤凰网河北省石家庄市网友:千遍书千字文

有些事定了性的。

推荐[0] | 回复 | 复制
 
千遍书千字文
发表日期:2015/07/28 06:02凤凰网河北省石家庄市网友:千遍书千字文

有些是定了性的。

推荐[0] | 回复 | 复制
 
凤凰网友
发表日期:2015/07/28 09:35凤凰网湖北省武汉市网友:凤凰网友

丁玲是个可怜人。可怜有多种解释哦。呵呵。

推荐[4] | 回复 | 复制
 
玉面网虫
发表日期:2015/07/27 07:42凤凰网江苏省南京市网友:玉面网虫

看不懂的红与黑的丁玲

推荐[5] | 回复 | 复制
 
njtrxc
发表日期:2015/07/27 09:05凤凰网江苏省苏州市网友:njtrxc

左与右水火不相容。

推荐[2] | 回复 | 复制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