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兴,1916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顾委委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红军,历经长征与抗日战争,从1947年开始一直担任毛泽东的警卫,并长期掌管8341部队。1968年起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党委第一书记,并兼总参谋部警卫局局长,对领导人的起居、出行等负责。是毛泽东晚年最信任的人之一。是“四人帮”抓捕行动怀仁堂事变的决策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5年8月21日上午5时2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毛泽东手下猛将如云,为什么偏偏选中汪东兴作自己的第一侍卫呢?过去民间传闻,他有过人的武功,究竟如何呢?《大众日报》刚刚发表一篇文章,这样分析——
1947年6月,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汪东兴这颗政治军事明星升了起来。
那个时候,汪东兴到中央机关工作时主要负责外围警戒工作。毛泽东不同于蒋介石严密自保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在胡宗南几十万大军的围追中,毛泽东率领由一支小部队保卫的中央机关能来往自如,就得益于他的这一思路。

这个思路的要点是:放出一支警卫部队,或是阻击敌军,或是跟在围追中央机关的敌军部队后边打击、袭扰敌军,牵制敌军,由我方掌握主动权,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我方则行动自由,从而保障中央机关安全。
毛泽东出于上述思路,在率领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时,先后交给刚刚调到中央工作的汪东兴两项任务——
一项任务,是让汪东兴代他看敌人。从后来实际情况看,毛泽东是派汪东兴阻击敌人。那是1947年6月,中共中央准备撤离王家湾时,毛提出,我要看到敌人才走。任弼时急了,请毛马上走。毛仍坚持说,我看到敌人再走也不迟。二人僵持不下时,周恩来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找个人替主席看。任弼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对毛泽东说:“主席,你看是不是可以派一个同志替你看到敌人再走?”毛泽东回过头来对汪东兴说:“汪东兴,你敢不敢留下来等敌人?”汪说:“怎么不敢!只要主席下命令,我就留下等敌人。”毛泽东要调一个连的兵力给汪东兴,汪却说:“给一个加强排就够了。”毛泽东说:“就给你一个加强排,加上五个骑兵,任务是替我看到敌人才能走,还要打他们一下。”中央机关转移后,汪东兴连夜部署,在王家湾山顶上设伏,阻击刘戡前卫部队约一个团的兵力。汪东兴实际执行时,把这项任务转变成对敌人的打击和迷惑,只用一人轻伤的代价,三次打退敌人,使敌人不敢轻进,汪则带队伍趁雨夜安全撤退。汪东兴后来回忆说:由于我们的阻击加上大雨,使敌人比预定“清剿”王家湾的计划整整推迟了12个小时,为中央机关撤离王家湾争取到了宝贵时间。毛泽东称赞说:“你们打得好!你们用极少的兵力阻挡了大量的敌人,为我们的行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说明敌人还没有站稳脚跟,他们还摸不清我们的行踪和实力,利用这一点,以我们的勇敢和智慧是可以以少胜多的。”

另一项任务,是刘戡的部队寻找中央前委机关在王家湾扑了空,从小河村向延安方向撤走时,毛泽东给汪东兴一个连的兵力,要他尾追敌人,再打一仗。毛泽东交代任务时说:这次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还是以小部队插到敌人后方去,在安塞、延安一带袭击、扰乱敌人,让敌人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得安宁,疲劳不堪。一方面给刘戡造成错觉,搞不清我们到底有多少部队与他周旋;另一方面也是在实战中锻炼我们的警卫部队,更好地保卫党中央。在与敌人周旋的空隙时,还可以搞点调查研究,了解一下群众的生活情况和他们的情绪。汪东兴领受任务后,率一个连尾追敌人,还在高家川三个制高点,以一个连的兵力伏击敌一个营,不仅消灭大量敌人,还在被打毁的敌一辆汽车上缴获到敌人联络的密码本,派两个骑兵火速送到前委。之后,汪东兴率一个连,开展游击活动,帮助群众收麦子,几次打跑企图抢麦子的还乡团,使群众的生活安定有了保障,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年,汪东兴31岁。但大智大勇的形象十分鲜明,一个小小的加强排居然能阻击一个团,后来又率一个连去追击刘戡的那个团。刘戡(1906-1948),湖南桃源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从军,他参加了北伐战争。按说两个人的力量对比是不成比例的,但戡硬是没干过他。原因是,汪东兴军事素质强,在中央苏区,他打过不少仗,又在红军办的彭杨步兵学校学习过,后任彭杨步兵学校指导员。他既有实战经验又经过正规培训,到延安时已是较成熟的指挥员。
毛泽东通过这两项任务,看到了汪东兴的才华,他政治素质军事素质超强,而且心细如发。毛泽东对汪很是赏识、信任。从此以后,就把调到了身边。

说汪东兴武功高强也可以,下面的小故事可以做证。 1949年2月,汪东兴护送傅作义从西柏坡回北平,当车开到滹沱河边时,发现前方约300米处的河面上有一群白雁正在戏水。傅作义要汪东兴打,汪东兴远距离射击,竟然打中了。傅作义这个老军人称赞道:“打得好,打到了。可以打90分,这一枪如果目标是人的话,肯定没问题了。”
除此之外,汪东兴应该还有许多过人之处,不然,毛泽东怎么会那样高度信任他?而当代中国人最看好的是,汪东兴当年当机立断,力主抓捕“四人邦”他为中国,为中国人民立了盖世功劳。
怀念他人家,愿他老人家走好!
毛主席警卫告老还乡内幕惊人
82岁的李连庆跟你说话时,操着一口略带京腔的普通话,说着说着不自觉会伸出手朝你挥舞,眼睛瞪得大大的。他的牛场门口挂了一面五星红旗,旁边墙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牛场办公室中央,贴着毛泽东的画像。从这里,你或许可以感受到一丝曾经毛主席警卫员的气息。

6年前,他做了个决定,从北京只身回到云浮老家,开始搞起了家乡建设,办起牛场,从退休老兵变成了媒体笔下的“牛司令”。
每年为村民创收30万
这几天李连庆很忙。不光忙牛场,前后约着采访他的媒体已经有十几家。“我已经拒绝了很多,”李连庆侄外孙、牛场的合伙人何丙泉主要负责他的对外联络。
坐轮渡过西江,再走两公里的路程,跟着指示牌穿过一条曲折的田埂、上坡,这里便是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珠川村的一座山头,是李连庆和何丙泉创办的星耀畜牧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1957年12月至1975年9月李连庆在毛泽东身边当警卫员
李连庆选择养牛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小时候在老家放过牛。2010年,他决定和何丙泉把村里闲置的田地租过来,办起牛场。他们会常年聘用附近村里10余名劳动力,来做一些日常工作。何丙泉说,过去四年,牛场已经为附近村民带去了每年30万的收入;同时,牛场每年还会消化100多万斤农业的秸秆。
冬日的下午,上百头牛被赶到了前方的田地里吃草。如今牛场占地面积约为300亩,养牛数量达到了300头左右。

李连庆在牛场劳作
每天早晚,李连庆必做的事情,就是到牛舍挨个巡逻一圈,看看哪里需要填草,哪里需要加水。除此以外,《新闻联播》也是他每天必看的东西。
不顾反对独自返乡
“活一天,就要发一天光,为人民出一天力。”这是李连庆老挂在嘴边的话,他说这也是毛主席教给他的。现在的他依旧过得像个军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做100个俯卧撑、5分钟长棍、5分钟双节棍,然后给整个牛场的人做早饭。大清早他会守在电视机旁边,看《人与自然》电视节目,他说人和动物的世界一样,弱肉强食。开始跟他谈到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员的日子,他会略显骄傲又感慨,现在的社会风气比不上从前。

“你是哪儿来的?”“广东。”1957年,已经入伍当了6年兵的李连庆被选拔到中央警卫团,驻守中南海,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主席这样问他。
当年他25岁,连拼音都不会。就这样,他一边当警卫,一边参加学习班,学会了普通话,还拿到了高中文凭。1976年,毛主席去世,同一年,李连庆在老家的母亲也病逝,他却因为工作所需无法回家。此后,他担任叶剑英元帅的卫士长,叶剑英逝世后,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
这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云浮人,慢慢成了说话带京腔、在北京安家落户的北京人了。
2008年,李连庆在北京见到了儿时的玩伴,从朋友口中,他得知了老家的情况。他的老家云浮市樟路村委荷路村,现在只有410多人,村集体年收入不到3000元,与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老年人和孩子留守在村里。
就这样,他萌发了回老家做点事的念头。“当时全家人都不理解。但我总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在呼唤我,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乡来了。”李连庆不顾全家人反对,只身回到了老家。
用光130多万积蓄
如今荷路村村民都知道李连庆,称他为“亚公”,表示尊敬。他回来之後,村里的老祠堂焕然一新,祠堂前面的那片空地修了一个简单的篮球场,村前的臭水塘成了一个荷花塘,村中巷道铺砌了1.3公里,修建了2公里的排污渠和2个公共厕所。这些工程,用了李连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一百三十多万元的积蓄。

李连庆身后就是他为村民捐建的篮球场
牛场刚办起前两年,李连庆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不到10平米的偏屋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地上堆满了杂物;床顶上用一个木板隔开,搭起了上下两铺,何丙泉睡在上面,李连庆睡下面。两年前,李连庆的女儿李艳第一次来牛场探望父亲,看到这样的环境当场哭了起来。
后来,在牛场办公室另一侧建起了一个小房间,李连庆才有了个自己的单间。“一回去,她就会叫我臭牛粪。”李连庆笑着说,老伴一直到现在还耿耿于怀。

前几天,他给北京的老伴打了个电话,说自己今年春节回不去了。一间新牛舍要在年底竣工,他说自己得留在这儿。
(西部企业信誉网) 凤姐在美国真实生活 世界最惨的几张照片 中国十大美女城市排 真实的鬼子进村 中国十大悍匪排行榜 嘉陵江惊现诡异河童 中国十个最邪门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