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80年代初何“最难解决问题”一度惊动中央

时间:2015-10-11 23:37:52   作者:

核心提示:因历史等原因,众多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甚至一度惊动了中央。中央书记处曾开会,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

 

1981年,《市场报》在七版一个角落里,刊登了丁乃钧的求婚启事。 资料图

本文由《西部企业信誉网》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11月05日第A08版,作者:佚名,原题:首则征婚启事“右派”娶到女教师

■那一刻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第七版刊登了一条征婚启事。全文79个字,竖排,配黑白照片一张。照片上,丁乃钧戴着眼镜,着中山装,颇为英俊。

■亲历者

赵立崑,原《市场报》编辑,刊发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编辑赵立崑编发了一则征婚启事。曾被错划为“右派”的40岁数学教师丁乃钧,因此结识28岁的张丽瑛。鸿雁传书后,两人喜结连理。

彼时,因历史等原因,众多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甚至一度惊动了中央。中央书记处曾开会,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

首例征婚启事成功后,各种媒体纷纷举办类似栏目。在经历羞怯和现实的矛盾考量后,众多未婚人士选择刊登征婚启事。以纸为媒,成为一个时期解决大龄青年婚姻问题的特别渠道。

“右派”来信征婚

“现在我还是单身,请求报社帮我找对象。”

看到写信人这个新奇的要求,赵立崑蒙了。

1980年12月下旬的一天,时任《市场报》编辑的赵立崑一上班,领导就把这封来自四川的长信交给他处理。寄信人叫丁乃钧,四川江津教师进修学院数学教师。在信中,他详述了自己被错划为“右派”及被纠正的过程。他说,虽然获得了纠正,但这种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当地没有人愿意跟他结婚,甚至帮忙介绍的人都没有。结果是,他40岁了还没成家,希望通过报社“求婚”。

赵立崑很同情丁乃钧的遭遇。在被这个新奇的要求吓“蒙”之后,赵立崑立即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帮他。

当时,《市场报》已有分类广告,有人刊登产品销售广告,有人登寻人启事。赵立崑想,可以照着寻人启事的样子,给他登个求婚启事。

瞬间,他又否定了这个想法。他知道,在报纸上登求婚启事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况且,要登的人还是一个曾经的“右派”。赵立崑担心,一旦出了问题,他的政治生命就会终结,“我跟他非亲非故,干吗要引火上身啊!”

另一方面,赵立崑又不忍心不帮忙。

此后的一周内,责任心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断斗争。夜不能寐的时候,他也会问自己:登还是不登?

事实上,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早已存在。赵立崑说,在一则内参上,一名浙江的老大妈给中央领导写信,说当地找不到媳妇的人很多,请求中央领导帮她找儿媳妇。因为历史等原因,众多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

彼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已经明确。作为一名编辑,赵立崑体察到了时代的变化。

解决了丁乃钧的问题,或许更多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就能解决了。赵立崑初步判断,这样做可能造成大影响,取得好效果。“不是给自己抹粉,说什么就一心帮助别人啊,其实我更想在工作上做出成绩。”赵立崑觉得,因刊登征婚启事而结束政治生命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一炮打响”的可能性较大。

权衡一周后,赵立崑决定,登!

喜结连理

赵立崑将丁乃钧的来信仔细看过后,摘取其中最基本的信息,编成一则信息。题为“求婚”,内容为:“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一米七。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

他将这则信息夹在其他稿件中,送给主任林里审阅。让赵立崑意外的是,主任一句话没说,就同意刊发。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第七版刊登了这条信息。全文79个字,竖排,配黑白照片一张。照片上,丁乃钧戴着眼镜,着中山装,颇为英俊。

在“风险”和“一炮打响”的折中考量中,赵立崑把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藏在版面的左下角。他认为,毕竟是第一次,放在不起眼的地方,风险还是要小点儿。一方面,他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女青年看到这则启事;另一方面,他希望这则启事没人关注。

在刊发后的十多天里,一切平静。没有风险,也没有走红。

直到半个月后,赵立崑收到丁乃钧的第二封来信。这一次,信是直接寄给赵立崑的。“广告见报以来,已有270多人来信联系,8人来访。”看到丁乃钧报告的喜讯,赵立崑激动起来。信中说,一名内蒙古女青年看到广告后,不远千里到四川江津教师进修学院去找丁乃钧,适逢丁回老家。对方在学校等了18天,才离去。

最后,丁乃钧在信中说,他已基本选定意中人。她是吉林一所卫校的教师,叫张丽瑛,28岁,未婚。两人通过鸿雁传书,互寄照片,渐生好感。

然而,张家一直反对这桩婚事。因为此事,赵立崑曾和张丽瑛打过电话、通过信。赵立崑说,张家认为,丁乃钧年龄大、工资低,而且曾被划为“右派”,女儿一个大姑娘,嫁给他,邻居们难免会议论纷纷。张丽瑛坚持要跟丁乃钧交往,让家长很恼火。张母甚至一度以断绝母女关系相威胁,要求张丽瑛另寻良缘。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两人的感情。赵立崑说,后来,张丽瑛坐火车,从东北到达四川和丁乃钧结婚。张丽瑛知道丁乃钧工资较低,积蓄少,就主动承担酒席的费用。

这在当地引起轰动。“当时,结婚是男方出彩礼、办酒席,没有女方出钱的。”赵立崑说,这更让他感到丁张情真意切。

两人结婚后,给赵立崑寄来了一包喜糖、好几包喜烟。赵立崑说,打开邮包后,同事们都围拢来,抢喜糖喜烟。

抢完这些,赵立崑发现了丁乃钧和张丽瑛的新婚照。这是两个人在成都杜甫草堂照的合影。同事们立即争抢照片,惊叹二人“郎才女貌,天生一对”。遗憾的是,这张照片在争抢中遗失了。

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成了。然而,赵立崑不太明白,张丽瑛怎么看上了丁乃钧呢?

支持反对并存

在给赵立崑的一封信中,张丽瑛自评与丁乃钧的相识、相处,“在目前之中国可谓‘新奇’,也是为世俗所不容的”。

张丽瑛在信中说,她自幼爱好文学,加上20多年的人生经历,促进了“思想的早熟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对于婚姻问题,她不喜欢被人像做交易似的予以介绍,“更厌恶那种强加在爱情上的所谓‘相貌、门第、金钱’等斑驳陆离的庸俗色彩”。

当看到丁乃钧的“征婚广告”后,张丽瑛为他的“大胆敢为而震惊”,更对他“以往20年的不幸遭遇而痛惜”。张丽瑛“油然而生同情和敬佩之心”。

第一则征婚启事取得成功后,赵立崑把丁乃钧报喜的信进行摘编,再次刊发到《市场报》上,“造声势”。

果然,有了成功的范例,来信要求刊登征婚启事的人多了起来。赵立崑说,他们由一期登一条改为一期登七八条,设立了专栏叫“求婚启事”。后来,晚来信的,得排到9个月以后才能刊登。

赵立崑说,当时,众多大龄青年男女天各一方,因为信息不通,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市场报》收到众多读者来信,表扬这种“新奇”的形式解决了很多人的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反对的声音相当强烈。在当时的内参上,有人认为搞征婚启事,是“把婚姻商品化”,是资产阶级办报,不符合国情,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在媒体公开发表的评论中,有人直书“莫让婚姻进入市场”。

这让赵立崑觉得,还得小心行事。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征婚启事只有《市场报》有,每期刊登的规模也没再扩大。

取经热潮

这显然不能满足大龄未婚青年的要求。彼时,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之普遍,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1984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三十岁以上未婚青年婚姻是个社会问题中央书记处要求各级党组织重视和关心》。文章说,中央书记处最近讨论了三十岁以上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要求各级党组织对这个社会问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心。

此后,婚姻介绍所在各地兴起,关于征婚启事的反对声音戛然而止。各地媒体纷纷效仿《市场报》,办起征婚启事。

当年,《中国妇女》杂志社、《今晚报》等单位组织人员到《市场报》“取经”。赵立崑风光地给来宾介绍了办征婚启事的前后。

一名同行提到,上海一名已婚男子在报上登了征婚启事,多名女子前往上海应婚。该男子多次带着不同的女子住进宾馆,数次后才败露,“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影响”。

赵立崑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当初,给丁乃钧登征婚启事时,他凭直觉判断,丁这种经历的人不会也不敢造假。如今,登征婚启事的人多了,确保真实性不能仅靠直觉了。随后,他和领导商量,要求所有登征婚启事的人,必须由单位核实批准,并盖单位公章,以此堵住假征婚之名行“流氓”之实的人。

征婚变迁

当年,在《市场报》登征婚启事最多的,是江西景德镇的人。因为当地的陶瓷产业多需要男工人,长期以来,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赵立崑说,当时,一名姓占的陶瓷工人最先在该报登征婚启事。占师傅38岁,初中文化,妻子病故,有两个孩子,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景德镇肯定要当一辈子光棍。

登出征婚启事后,占师傅“做梦也没想到”,在短时间内,竟然收到全国各地几百个姑娘的应婚信。最后,一名来自新疆的25岁姑娘找到他,两人交往后成婚。这位姑娘不但不要彩礼,还承担了所有结婚费用。

很快,这件美事传遍整个景德镇市,众多工人围到占师傅家,要求传授秘诀。

这些工人纷纷效仿占师傅,在《市场报》上刊登征婚启事。1983年初,赵立崑从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了解到,246位登征婚启事者中,抽查34人,有10人已经结婚,14人正在办理结婚手续,另外10人则忙于拆阅数百封应婚信,成功率之高令人鼓舞。

大龄男青年征婚尚能如此,大龄女青年征婚就更轰动了。赵立崑说,北京有一位某部队文工团的女演员,退役后把自己的照片刊登到征婚启事中,每天都有成堆的求婚信,根本看不过来。很多人千里迢迢到北京应婚,本市上门应婚的人更多,排大队等候“面试”。该女青年结婚多年、有了孩子后,还有人寄来求婚信。“可见,征婚启事的长效性。”赵立崑笑着说。

在纸媒文字征婚启事风行之后,出现了它的进化版——文学征婚征友。一些文学青年在各种文学类报刊杂志的边角上,写上人生格言与通讯地址,在陌生的世界里呼唤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情的到来。

此后,湖南电视台出现电视征婚。带有综艺性质的征婚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也给年轻人带来无限想象。在破解年轻人对婚姻的“面子”禁忌的同时,也使男婚女嫁带上寻常娱乐色彩。

进入新世纪,网络兴起,很多年轻人通过网络聊天、论坛甚至博客找到了另一半。

今年72岁的赵立崑见证着征婚的变迁。如今,刊登第一则征婚启事的报纸,和丁乃钧、张丽瑛的通信都保存完好。

谈起往事,赵立崑颇感“悲壮”,“当时真觉得为民请命,就算闯祸了也值得”。他坚信,无论怎样变迁,以纸为媒,最简单,最单纯。(西部企业信誉网)

链接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