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本4个儿子有3个从军,老二还参加了抗美援朝,获得三等功军功章。昨天,在云南的老大、在武汉的老三和在哈尔滨的老四的子女们都来“看”爷爷。
2009年3月,王芳和妈妈曾找到本报,表达把爷爷的墓迁回武汉与奶奶合葬的想法。本报随即派记者随访他们赴湘祭扫,由于当地政府决定保护将军墓,迁葬一事未能实现。
增援部队看到惨烈一幕
昨天上午9点半,当祭拜车队到达芭蕉村,乡亲们鸣放鞭炮夹道欢迎。村口立了块王甲本将军墓的指路牌,走了3公里路才到达王甲本和吴镇科的合葬墓地。和5年前记者陪王芳和她母亲来祭扫时大不一样,后山坡边立了一块“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以前的大土包,长满杂草的合葬墓,现在被砌了一圈水泥矮墙,还立了一块主碑、两块事迹碑。
王芳说,2009年本报率先报道王甲本后人扫墓消息后,引起湖南志愿者的关注,他们热心呼吁和捐款,才使将军墓有了现在的样子,只不过她母亲看不见了,今年7月刚刚去世。
在王芳旁边有一位身材魁梧、国字脸、浓眉大眼的男子,和王甲本的资料照片非常像,“这是我堂哥王东,从哈尔滨赶来。”王芳说,王东对爷爷的事迹更了解,他收集了不少有关爷爷的书籍和资料。
王东介绍,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第三天,爷爷从武汉开赴抗日战场,是全国第一支赶赴上海的援军。尽管当时王东的爸爸在武汉降生还未满周岁,但爷爷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征。
1944年9月7日拂晓,爷爷率手枪排转移,上千名日本兵着便装偷袭而来。王甲本受伤,随身副官吴镇科将自己的皮带解下来,绑住王甲本的伤腿,同时背着1.8米高的王军长边打边撤。
“你把我放下来,我要和鬼子拼到底!”
2/2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