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文原创

因特殊关照被授少将,授衔仪式上怒扯将星,邓小平:他只能是组长

时间:2021-11-14 20:24:17   作者:

在中国的抗争史上,曾经有四位革命家生前被开过“追悼会”,他们分别是: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立三,生前被开过三次“追悼会”;开国中将晏福生,生前被开过两次“追悼会”;开国少将段苏权,长征途中曾被开过一次“追悼会”;开国少将钟国楚,甚至还曾参加过为自己举行的“追悼会”。

并不是有人存心诅咒,而是因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通讯不发达导致消息严重滞后,很多失踪人都因为长久没有消息被误认为已经牺牲,战士们只能做一个衣冠冢,举办一场追悼会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所以也就偶尔会有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状况出现,

比如还有人能参加自己的追悼会。

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就是他们四人中的一个——段苏权。

图|开国少将段苏权

段苏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长征途中,他率部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部队全军覆灭,任弼时等人以为他也一同牺牲了,为他举办了追悼会,

但是其实他成功的死里逃生了;

辽沈战役中,他下大功,却反被降职,还在东野留下了“不会指挥,打滥仗”的名声;

为帮助老挝革命,他亲率调查组前往老挝调研,教习老挝如何发动群众和补充兵源,

他曾经住过的山洞,被老挝的人民亲切的称为“老段府”;

1955年授衔,立下累累功勋的他,却因为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仅被“暂授少将”,这个“暂授”,

跟随了他的往后余生;

图|1955年授衔现场

授衔仪式上,站在他身边的,是他曾经麾下的部长,而站在上将位置的将军,则是曾经与他平齐的纵队司令。

段苏权不满,直接在授衔的仪式上发怒扯掉了自己的将星。

死里逃生

1916年,段苏权出生在湖南茶陵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在段苏权14岁的时候,就成功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34年8月,任弼时、王震、萧克等人奉命率领红六军团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西征,

段苏权作为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也参与了此次行动。

同年10月,红六军团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顺利会师,经过商讨,组织上决定向湘西转移。

图|长征纪念油画

因为当时部队所在的黔东印江木黄位于川黔边苏区,这一块苏区刚刚建立不久,还不够稳固;

同时这里的人烟也非常稀少,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敌军还在身后紧追不舍。

所以大部队打算转移到湘西去,那里回旋的余地更大、群众基础也更好。

为了能够帮助大部队顺利转移,组织上决定,将边区独立团700余人与红六军三百余名伤病员一同留下,组成新的黔东独立师,

由段苏权担任政委,红六军团五十三团团长王光泽担任师长。

这支队伍,不像是一支作战的队伍,更像是一支“收容队”,收容了大部队中的伤弱病残。可是这样一直队伍,却担负着两个艰巨的任务:

牵制万余敌军,掩护主力撤退;在川黔边坚持游击战争。

图|战场上的士兵正在查看部署

彼时年仅18岁的段苏权知道任务艰巨,却没有丝毫的推诿,毅然接受了组织上的任命。贺龙对段苏权说:

“黔东独立师最急迫的任务是牵制敌人,策应主力向东转移。20天后,可以向主力靠拢。”

段苏权郑重点头,随后,组织上给了段苏权的黔东独立师一挺重机枪、两挺轻机枪、300支步枪,每支步枪给配了3到5发子弹。

甚至不能保证每个战士的手中都能有武器,想要拖住几万敌军,难度可想而知。

段苏权立即召开了黔东特委会议,向战士们传达了领导的安排,同时安置伤员、理顺工作。

为了吸引敌军的注意掩护大部队成功撤离,段苏权和王光泽率领着部下向西南出发,假装成是大部队的样子,沿途中,还留下了许多

“黔东根据地不能丢!”“与黔东工农共存亡”

的标语来迷惑敌人。

图|红六军团五十三团团长王光泽

很快他们的方法便奏效了,黔东独立师刚刚靠近黔东根据地中心地带,追击红二、红六军团的敌军就匆忙折返回来。

段苏权等人被敌军团团围住,战士们奋力反抗,多次将敌军的进攻打退,

可是自己也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段苏权与王光泽率部挺进了梵净山,暂时从敌军的包围圈中跳了出来。

随后,他们以梵净山为根据地,开始努力地发动群众、构建军事,

可是没有多久,敌军再次尾随而至,重新将黔东独立师包围了起来。

图|两兵交战的战场

尽管段苏权等人一直奋力反抗,可是无奈敌不寡众,敌人的包围圈还是越来越小,

独立师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

日子在拉锯战中过去了二十几天,段苏权估摸着大部队应该已经成功的转移,他们的任务也已经完成了,可以跳出包围圈和大部队汇合了。

于是当天夜里,段苏权便带领着部下一同冲出了包围圈,可是他们正在进入四川秀山县梅邑镇时却被敌军伏击,段苏权在与敌军斗争时受伤,

右脚踝骨被子弹击穿,骨头都碎了,鲜血喷涌而出,痛的段苏权无法动弹。

可是敌军还在身后紧追不舍,部队不能停下,可是如何带走受伤严重的段苏权呢?

将士们一时间陷入了为难。

图|硝烟弥漫的战场

段苏权不忍心拖累战友,便让战士们将自己送到老乡的家中安置,部队的其他人继续转移,就这样,

王光泽眼含泪光将段苏权送到了老乡的家中。

那面,王光泽在率领大部队转移的过程中再次遇到敌军的伏击,由于寡不敌众又弹尽粮绝,所以王光泽下令众人分头突围,

不久王光泽被捕,英勇就义,大部分士兵也就此失去了联系,仅有几人活着找到了红军的主力。

这面,段苏权被送到了一个小村子中,村子中只有几户人家,村子里有一个村民叫做李木富,是个心地十分善良的人,他看到段苏权伤势严重,便动了恻隐之心,

立即拿来饭食给饥肠辘辘的段苏权吃。

为了避免被别人发现,李木富将段苏权安置在了房子后面的一个山洞之中。

图|冒死救助段苏权的李木富

可是段苏权被李木富救助的消息很快还是被挨户团知道了,他们来到了山洞,将段苏权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翻了一遍,发现段苏权身上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这些人便动了杀心。

这个时候李木富连忙求情:

莫造孽罗!他是残疾人,动不了。图了财就行啦,莫害人家性命!他也活不长,你们就可怜可怜他吧!

在李木富的帮助下,段苏权成功逃过了一劫。每天,李木富都会为段苏权送来饭食和药材,可是段苏权的伤势就是不见好转。

段苏权自己摸了摸伤口,发现伤口中有很多碎骨头,

段苏权狠狠心咬着牙就将伤口上的碎骨头都清理干净了。

图|段苏权的藏身之处

足足休养了半个月,段苏权才能动弹,他利用双手和膝盖做支点,来到了李木富家的门前,

他是来跟李木富告别的。

他要到人多的地方去,要么找大部队,要么回老家,李木富理解段苏权,所以请求木匠帮段苏权打了一副拐杖,还给了段苏权一个破碗。

也正是这两样东西,帮了段苏权的大忙。

段苏权拄着拐杖,一蹦一蹦地艰难走着,很快来到了茶洞镇。

他的伤口恶化得十分严重,连带着他的右脚趾也一同烂掉了,他已经无法在站立行走了。

可是他还是要吃饭的,他便用自己的屁股一点一点地挪着走,用李木富给的破碗沿街乞讨。

图|乞讨的老人

因为他的伤势十分的严重,所以人们还是能够同情他的,毕竟他和那些四肢健全只想混吃等死的人不同,他是真的因为残疾才乞讨的,

经常会有人在他的碗中丢一两个铜板。

祸不单行,段苏权的状况明明已经这么艰难了,可是他辛辛苦苦讨来的几吊钱还是被另外一个乞丐抢走了。

面对着身材高大的乞丐,负伤在身的段苏权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加上段苏权也不想太过引人注目,害怕自己的红军身份被别人发现,

被抢了也只能忍气吞声。

可是毕竟纸是包不住火的,他是红军的事情还是被人发现了。那天段苏权正在一个卖油的摊位上烤火,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一件破棉袄,并偷偷地告诉他:

“民团看出你是个红军了。”

图|逃荒的父女

段苏权来不及道谢,便匆匆忙忙地逃离了茶洞镇,来到了永顺县的王村。

他在王村又打听了一段时间,仍旧没有红军的消息,王村有一条河,可以直通岳阳的水路,

段苏权便想到取道岳阳回老家茶陵养伤。

他在码头等候前往岳阳的船只,终于碰到了一艘卸货完毕的船要去岳阳,段苏权苦苦的哀求船长,最后船长终于答应带他一程。

到了岳阳,他又在别人的帮助下爬上了一列汉冶萍公司去萍乡装煤的火车。下了火车又一路乞讨,

终于在1935年7月17日抵达了攸县皇图岭,幸运地遇到了茶陵老乡刘维初。

图|挤满了人的火车

刘维初将段苏权安置在自己的家中,还帮他简单地处理了伤口,经过刘维初精心的调养,四十几天后段苏权才能站立行走。

刘维初将段苏权的消息告知了段苏权的父亲段生日,段生日偷偷的将段苏权带回了老家。

忍辱偷生

段苏权14岁离家,如今再回来却成了一副落魄的乞丐模样,腿上还带着伤,当地的反动派势力并没有将他放在眼中,

只以为他是一个部队内打杂的人,没有想到他是什么共产党的高级干部。

段苏权的脚伤没有痊愈,不能出门,段生日为了能够保住孩子的性命,忍气吞声地在乡里生活,

还经常宴请豪绅、保甲长喝酒。

图|段苏权和战友们合影

段苏权身体好一些的时候,便被强迫着去顶了“任务工”,在乡公所内干杂活。

同与段苏权一起工作的人知道乡长不喜欢他,所以经常欺负他。

段苏权都默默地不做声,忍气吞声为重新返回部队找机会。段苏权的老家消息十分闭塞,段苏权探听不到红军的消息,而且在一次无意中,段苏权发现自己已经被人盯上了。

为了能够顺利地摆脱监视、返回红军队伍,段苏权做了两个决定:

第一,娶妻生子;第二,入学读书。

段苏权是家中独子,也是段父的心灵寄托,段生日一直想让段苏权生个孩子传宗接代。段苏权提出娶妻的想法以后,

很快便与大屋下村的谭秋英结成了夫妻。

图|段苏权旧时照片

谭秋英家境贫寒,但是谭秋英心地非常的善良,还能做针线活、能下田。段苏权结婚以后,果然乡长对段苏权便放松了警惕。

后来每天段苏权都沉迷于学习,乡长最讨厌读书,段苏权活动的空间就更大了一些。

终于有一天,段苏权打听到了红军的消息,听说了红二、红六军已经成功的到达了陕北,和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了。

段苏权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到陕北去。

1937年的一天,段苏权趁机逃了出来,段苏权与父亲在车站经过了短暂的告别以后就踏上了寻找红军的旅程,

这也是段苏权和父亲这一生中最后一次见面。

图|毛主席与朱德、周总理等人合影

段苏权来到了山西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任弼时,

在经过重重艰难险阻以后,段苏权终于成功的回到了大部队中。

在抗日战争中,段苏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共中央在评价段苏权在抗日战争中所立下的功劳时说道:

“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创建平北革命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指挥部队攻克、收复了华北重要城市张家口和一批县、旗,捣毁了伪蒙疆自治政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辽沈战役

1947年,冀察热辽军区独立十三旅、十六旅、十八旅组建成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

由林彪手下的得力干将黄永胜担任司令员。

图|黄永胜与家人合影

可是不久,在程子华的极力推荐下,组织上命令段苏权前往接替黄永胜的职位。段苏权不是林彪的旧部,对八纵内部也不甚熟悉,

林彪不喜,一直想要将黄永胜调回来。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段苏权率部前往北宁线配合作战。

九百多里的行程,段苏权仅用了九天,抵达辽河以后,段苏权便开始部署兵力准备将锦州外围的敌人一举歼灭。

可是还没来得及有所行动,就接到了紧急调令,命令第8纵队迅速南下,将义县和锦州的联系斩断,先歼葛文碑、大薛屯内的敌人。

图|辽沈战役示意图

从9月23日到25日,段苏权迅速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26日凌晨三点,东总再次传来电令,

命第8纵队迅速占领锦州外围的机场,以防国民党支援锦州。

可是电报传来却并没有第一时间传到段苏权的手中,而是被参谋处压了下来,直到早上七点钟才拿给段苏权知悉。

可是拿到电报以后的段苏权再次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在锦州的外围一共有两个机场,一个是废弃不用的距离自己较近,还有一个使用中的但是距离九纵更近,

大家一时间不能确定组织上想要让八纵控制哪个机场。

正在众人争执不下的时候,东总打来了电话询问是否已经成功的占领了机场,接电话的参谋询问是哪个机场,时任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十分不解:

“控制机场当然是打可以起降飞机的机场,打废弃机场有什么用?”

图|解放战争时期的刘亚楼

段苏权知道已经延误了战机,立马派出人员抢占机场,可是还没等出发,就被告知不用去了,九纵已经去了。

毛主席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对段苏权抢占机场一事犹豫不决做出了通报和批评,这让段苏权感到非常郁闷。

10月14日,解放军开始攻打锦州,战役开始以前,林彪对段苏权说:

“你纵的任务是助攻,吸引牵制敌人,配合主要方向突破,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8纵在东面单独攻城配合南北攻城军的行动,计划是将一纵的炮兵团调到8纵,

可是直到战争开始,一纵的炮兵团仍旧没有赶到。

图|林彪正在与人商讨问题

段苏权只能带领八纵战士作战,八纵内伤亡巨大,直到晚上七点才成功地打开缺口。

入城时间上,八纵比其他纵队晚了六个小时,作为辅助部队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可是林彪对此却十分的不满意,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称说

“八纵于晚19时攻入城内”、“30分钟后,除八纵外,全线突破”。

随后段苏权又马不停蹄地加入了辽西会战,在辽西会战中,段苏权的表现十分的出色,就连原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都夸赞段苏权:

“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的计划完全失败,后来被迫向沈阳撤退,在解放军各纵队重重包围中,只两天时间廖耀湘五个军全部被歼……”

图|全国政协第一批文史专员合影,郑庭笈(后右一)

可是林彪却对段苏权的成绩视而不见,多次批评八纵、五纵没有完成阻截任务。

在给毛主席的电报中,林彪如此说道:

“此次五、八两纵在掌握指挥作战上,存在犹豫不果敢,几乎执行误时间,妨碍任务的完成。”

骁勇善战的段苏权本可以带队进关进行更大的战斗,可是却因为这样的原因被降职了,黄永胜重新恢复了8纵司令的身份。

这场战役更让驰骋沙场多年,立功无数的段苏权落下了个“不会指挥,打烂仗”的名声。

图|毛主席与林彪合影

直到1949年4月,段苏权才官复原职,出任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

“暂授少将”

1955年9月,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我国进行了海陆空首次大授衔,

时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战略教研室主任的段苏权被“暂授少将”。

因为段苏权1935年离队,直到1937年才重新归队,所以被组织调查,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仅被授予了少将。

授衔典礼上,段苏权旁边站的都是自己昔日的部下,而与自己平级的纵队司令,

则被授予了上将的军衔。

图|1955年授衔

段苏权愤怒不已,在授衔的仪式上就扯掉了自己的将星。

亲赴老挝

在老挝长期对抗侵略者的战争中,中国给予了老挝很大的帮助。老挝独立以后,同中国正式建交。

1963年,老挝的人民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访华,在与周总理交谈的过程中,

凯山提出了希望中国可以帮助老挝进行抗美战争并且能够帮助老挝完成建设。

基于国际主义原则,周总理答应了凯山的请求。

图|凯山·丰威汉访华与周总理合影

可是中国不了解老挝的实际情况,提供的帮助也将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凯山便邀请周总理派一个工作组前往老挝调查研究。

在拟定工作组组长的时候,周恩来对总参谋长罗瑞卿说:

“弼时同志过去曾跟我介绍过,苏权这个人有办法,能吃苦,能经受挫折,有韧性,对事业忠诚。他在湘赣搞过根据地,搞过地方工作。红军时期当过独立师政委、在四野八纵当过司令,参加过三人小组,跟美国人和国民党搞过政治斗争,现在是高军院的副教育长兼战略教研室主任。这个人能上能下,派他去老挝,我看可以胜任。”

图|周总理、邓颖超与外国友人

段苏权也欣然地接受了周总理的任命,周总理语重心长的对段苏权说:

“有这样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你知道是讲谁的吗?是讲马援,东汉名将。你们去援老抗美,要学习这种精神……”

在段苏权去老挝以前,还见了刘伯承和聂荣臻,聂荣臻嘱咐道:

“到那里只是提意见,不要颐指气使,不是当家做主。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只能由那个国家的人民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搞,旁人只能提些建议,不能越俎代疱。这样的经历我们不是没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段苏权来到老挝以后,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和乡民们同吃同住,宣传革命的道理。

图|青年时期的聂荣臻

凯山经常向段苏权“学习”革命的道理,段苏权记住了聂荣臻的话,

所以从来不说老挝应该如何如何做,而是用中国做例子,讲述中国是如何做的。

段苏权教凯山如何才能发动群众和补充兵源,段苏权便将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讲给他们听。

1965年凯山再次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段苏权全程陪同。凯山请教邓小平什么是歼灭战,邓小平说:

“这些具体问题不要问我,你问段苏权就可以。他当过军长,打过不少歼灭战,他可以回答你。”

随后,邓小平又指着段苏权说:

“他是打过多次仗的人,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的,是个将军。现在没条件当将军了,因为没有军衔了。他现在的官衔只能是组长。”

图|邓小平晚年时期照片

虽然中国全力支持老挝抗美救国,可是迫于形势压力,只能将段苏权等人接回了国。

1993年9月28日,段苏权因患脑溢血去世,享年78岁。

在病床之上,段苏权还起草了一份关于搞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建议。

医护人员劝他要多休息,可是他却说:

“国事当前,老夫有责啊。”

(甘肃质量信用网)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