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用建设

相互信任应成为文明社会的主旋律

时间:2012-10-06 18:48:36   作者:

 信任,是人与人建立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信任,是人与人建立社会观关系的血脉;信任,是人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如果我们拥有了被他人信任的机会,就拥有了幸福;如果我们被他人信任,自己就应当成为传播信任的使者,就应当成为下一个被他人信任自己的人。有了信任这块基石作为铺垫,我们的社会也会拥有温暖,我们的脸上也会拥有更多的笑容与温馨,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而减少许多的摩擦和新的矛盾。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笔者阅读到了四川在线9月29日转载于四川新闻网和成都商报的新闻,乘客坐出租车忘带钱,司机说算了,乘客事后想发微博道声谢谢,却没有搜索到出租车师傅的微博。这位乘客说:“十几块钱的确微不足道,但是那种被信任的感觉,很好。”笔者因此,也感觉很幸福。因为我们的社会拥有被人信任的幸福,就是我们大家的幸福。由此,我想起了《论语·里仁》中曰:“德不孤,必有邻。”是的,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必然有与他结交的人,宋代的邢眪《论语·疏》中说:“有德则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相求与之为邻也。”笔者认为,这些古代的圣贤道德沦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仍然有用,可以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让我们检点自己的道德行为,可以让我们人人明白“善念修正道,善德需善举”的深刻哲理与意义。

    其实,信任就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石,也是社会成员彼此往来的血脉联系之根本。有了信任,就拥有了人脉关系,就拥有了人与人交往四通八达的感情网络,就拥有了被人理解的幸福与自豪感。有了信任,才会有朋友;有了信任,才会自己给自己创建未来的人生之路。

    如果我们自毁信任的基石,就是自己挖断了自己出门要走的路;如果我们不把信任作为每一个人需要铺垫脚下之路的基石,就会成为孤家寡人,让人感到畏惧与恐惧。

    9月28日早上,家住贝森路的谭先生打车到公司,下车前才发现忘带了钱包。他请司机稍等,自己马上上楼拿钱。但司机却对谭先生说:“赶紧上班,不要迟到了。”司机的坦然,就是信任的基石,就是在播撒信任的种子,而绝不仅仅是自己不在乎钱的问题。

    但在下车时,他多留了个心,要了张机打发票。随后,谭先生发布了一条微博,并附上了那张发票。发票显示,这辆出租车的车牌是川A TH639,上车时间是8点13分,下车时间是8点29分,里程数4.2公里,车费一共是16元。由此可见,在这里,司机师傅已经是透支了他的信任,但是他仍然乐意给谭先生打印一张乘车的发票。难道,这不是司机师傅信任叠加信任的真实写照吗?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信任的基础是爱心。只有具有对别人的关爱,才能生成对他人的信任,才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猜疑和误会。

    因此,我也更加明白了那首《爱的奉献》的歌其人生哲理是多么的深厚,“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未来”。不过,笔者还要补上一句寄希望于大家的话,奉献爱心,从我做起;希望社会有更多被信任感觉的幸福,也要从我做起。大家都努力了,社会就更和谐,更幸福了。难道不是吗?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