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誉建设

道德诚信:一道务必夯实的防线

时间:2014-12-22 16:35:01   作者:

 
 
 
 

     (李广义)

  在有限的记忆里,我们不得不坚强起来的心灵好像从未遭受过如此密集如此强劲的来自食品的轰炸。毒奶粉、健美猪、地沟油、染色馒头、塑化剂……乱哄哄各领风骚,你未唱罢我已登台,让人把神经紧张到出现功能性障碍,都不会紧张了。更揪心的是,随着潘多拉魔盒的被揭开,不知还会有多少嗜血的大妖小妖飞出来。那个可怕的轮回:媒体曝光——监管者行动——相关人员表态——迅速集体性忘记——下一事件曝光,会一如既往地循环。

    惊惧、愤怒、自嘲,各色表情过后,各界把一个久违的汉语词汇推上了前台,希望借此能使利欲熏心者、失职渎职者醍醐灌顶一回,找回丢在爪哇国的良心,重建业已全线失守的商业伦理道德。这个词叫“诚信”。愿望是美好的善良的真诚的,但在之前,我们宁愿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人性。重建诚信重在做,而不是说。倘若仅提出来过过嘴瘾,绝难见效。如同你劝北约别炸利比亚了,它当然不会理你,因为瞄准镜里的汹涌的石油更具诱惑力;你对手握大权的贪官说别贪污别受贿,他充其量对你笑笑,因为诱人的钞票和美女来得如此简单。如果听见了劝导的声音,看见了给他人带来的苦痛,良心突然敞亮,自然接纳当然好,但如果冥顽不化呢?窃以为就须用一个“逼”字。用法律来逼,用制度来逼,用完善的监管体系来逼,直逼到诚信作为一种因子,溶于从业者的血液。具体到食品安全问题,除了生产者经营者,需要接受“诚信”“洗礼”的,还包括专家和监管者。

    生产经营者须纳入诚信管理对象,原因自不待言。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把肇事者的违法成本抬高到他无法承受的高度,使其真正认识到“举头三尺有法律”,敬畏成为一种常态。单靠“隔靴搔痒”式的“假一罚十”,那是吓不住人的。因为违法者很可能靠这一“假”,赚回了百千万,“十”者,小菜耳。再说,现代社会商业无所不在,无论监管体系完善到何种程度,你都不可能给每块田地、每条生产加工线安装一双时时紧盯且能鉴别的眼睛。在这方面,惩戒醉驾似乎可资借鉴,先不论 “醉驾入刑”畸轻畸重,但它在保护无辜者生命维持行车秩序方面的效果有目共睹。

    每一次轮回中,专家们都会适时出现,现在看来,公众似乎有对他们提高警惕的必要!多少次记不清了,但他们的腔调我们却是耳熟能详的,即所谓的“适量无害论”。三聚氰胺,少吃点没事的,塑化剂,少吃点没事的……不知这些专家会不会请儿孙来食用毒奶粉、瘦肉精、塑化剂,但终究摆脱不了为企业开脱,为市场漂白的嫌疑!受害者在彼哀鸣,专家们在此高论,这画面实在让正常人不堪。有毒食品肆虐,人命关天,“疑罪从有”应该是最起码的常识。如果连这点常识都不具备,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惹人生疑!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家有时的表演就像古代的巫师,为了某种目的蛊惑人心。作为专业知识的占有者,专家发言,更应慎之又慎,更应该诚信当头。

    除了经营者,监管者诚信水平的高低似乎更值得忧虑。在上述的轮回中,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给人感觉好像他们需要感谢媒体,是媒体为他们的存在提供了一个由头。事实上,不作为乱作为,从道德层面讲首先就是不诚信。如何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也是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关键命题之一。让政府官员讲诚信,办法也不外法律制度二途。如果你无法履行你的职责,请你下岗;如果有和生产者串通沆瀣一气的,请你去该去的地方。

    就现状看,保护食品安全就像一场战役,能不能打赢,要看包括政府、业界,甚至包括专家,能否借势理顺体制以强化监管,完善法律以加强威慑,开展诚信教育以整肃行业,发动媒体以加强监督,合力筑一道坚固的防线,如此才能掌握主动。如果永远就事论事,不脱轮回,那么我们也许只有在“轮回”中轮回了,结果肯定更糟

 

         (西部企业信誉网)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
技术支持兰州点石网络    空间支持:兰州宏瑞数据   


朋友网站:兰州睿邦网络科技 种子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