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质量监督

食品安全新标准公布 64种非食用物质登上黑名单

时间:2011-06-24 08:59:42   作者:

记者6月20日从卫生部获悉,截至目前,64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进入“黑名单”。同时,176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向社会公布。卫生部公布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时表示,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2010年共对12.4万件样品进行了风险检测。

 

 

64种非食用物质上“黑名单”

 

  卫生部通报的情况显示,2009年,卫生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9部门成立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为严厉打击食品违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目前,共公布了6批64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黑名单”。

  同时,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按照《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安排,卫生部牵头组织对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共计67类12.4万件样品进行了风险监测。目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正组织专家对有关监测数据进行评估。

  今年将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卫生部表示,为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首先,今年将加快食品安全标准清理修订工作。

  同时,选择部分省份开展乳品、部分基础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产品等国家标准的跟踪评价;开展食品污染物、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重点标准的宣传培训。

  其次,将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紧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认真完成201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组织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将启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交换平台和监测数据库建设工作。

  现有添加剂均能够检测

  卫生部20日在官网公布消息指出,目前我国现有的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管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卫生部2011年5月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共2314种,并规定了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原则。

  据介绍,这些食品添加剂品种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并经过了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安全性评估。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等332个常用品种中,274个已有产品标准,覆盖率达82.5%。

  目前,卫生部正在继续加紧依法制修订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

  专家建议:盛装食品少用塑料容器

  塑化剂风波也将药品牵扯进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6月18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停售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商品名:力百汀)”,已购入产品由企业召回,因为该药被检测出塑化剂。

  是否远离含塑化剂的食品、药品,就能远离塑化剂呢?

  专家表示,邻苯二甲酸酯可以由塑料等物质中逐步转移到外环境,普遍存在于大气飘尘、河流和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目前许多国家的大气、湖泊、河流和土壤中也已经检测出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酯。

  公众开始意识到,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完全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医学专家郝凤桐说,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直接伤害人体。不妨简单生活,尽可能少接触可能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制品。

  专家建议,为降低塑化剂的吸收,日常生活中要改变一些生活习惯。第一,在选用食品容器时,应当避免使用塑料材质,改用高质量的不锈钢、玻璃和陶瓷容器为主。第二,保存食品用的保鲜膜宜选择不添加塑化剂的PE材质,并避免将保鲜膜和食品一起高温加热,而且最好少用保鲜膜、塑料袋和耐油纸等包装和盛放食物。第三,尽量避免用塑料容器或塑料袋放热水、热汤、茶和咖啡等。第四,尽量少用塑料容器放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温度相当高,油脂性食品更会加速塑料的溶出。(来源:北方网)


 

上半年内蒙古食品安全监管查办货值10万多

 

  6月13-20日是食品安全宣传周。宣传周期间,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及成员单位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显著,共查办货值金额10万多。

  今年,按照国务院的整体部署,我区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油、酒类、食品添加剂、婴幼儿食品、节日性食品等重点食品、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自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31531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2700台次,检查单位80126家次,其中查获非法使用添加剂单位15家,查获未按规定使用添加剂单位94家,立案查处135起,涉及货值金额10.3万元。(北方新报 记者郝佳丽)

 

相关评论

 

  “无法检测”的六成添加剂是仙是魔

  2200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戴上“金箍咒”的不到四成,六成因没有国标而“无法检测”——这个事实不免令人浮想联翩:既然没有检测方法,为什么还将其列为“合法添加”,如果发生滥用添加剂的行为会否导致健康风险?任何添加剂都有添加标准,在明知检测失灵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生产经营者不会因逐利需要而放任添加行为?

  这样的追问并非杞人忧天。尽管著名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件食品安全事件是真正由食品添加剂造成的,公众不必对食品添加剂“闻之色变”,不能把假冒伪劣都归为食品安全问题,然而,我们依然不能回避三个核心问题:合法添加剂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食品添加问题是不是一个可以放宽心的问题?如果加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加了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火腿、加了多样氨基酸的牛肉膏都不算食品安全问题,究竟什么才叫“食品安全危机”? >>>详细

  食品安全应走出“自我辟谣”怪圈

  近日,卫生部召开食品安全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会。针对此前媒体报道“我国2000多种食品添加剂近六成无检测方法”,卫生部回应说,食品添加剂从产品本身检测来说,都是有检测方法的,无法检测是指在食品中的残留检测,此类标准目前确实需进一步完善,但部分添加剂无法也无必要检测(6月19日《三秦都市报》)。

  近年来,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沟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回应’自己”、“自己为自己‘辟谣’”的信息发布时有发生。根据舆论传播“先入为主”的规律,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更倾向于相信第一次听说的情况,而对“后续”的信息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质疑。有国外实验表明,要有效清除受众第一时间得到的信息,至少需要数倍于第一信息的信息量。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尹韵公更是认为,“纠正的速度赶不上首先传播出去的速度,先入为主造成的危害是后面的纠正几乎没办法全部弥补的。”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