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食品难觅“身份”
初夏一场小雨过后,不少市民喜欢在家自己做火锅吃,自然免不了去菜市场买些“速冻”食材。
细心的石萍女士发现,在菜市场,鱼丸、蟹肉、虾丸、鸡翅等各类火锅食材,大都被零散地盛放在大冰柜里,这些散装的速冻食品没有独立的包装,也看不到生产日期。
“我们家人都挺喜欢吃涮锅的,每逢周末会在家里自己做着吃,可是现在市场上卖的好多是散装的。”石萍表示,小孩最喜欢吃蟹肉,可是又担心卫生状况,所以每次限制孩子少吃点。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速冻食品严禁散装销售。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鱼丸、虾丸、蔬菜丸等速冻食品散装销售现象仍十分普遍,而且标签标注也不规范,消费者选购这些产品时无法知晓其具体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在一家冷冻品店的冰冻鸡爪柜台边,一大堆的冰冻鸡爪、鸡翅粘成一块,旁边放着一把螺丝刀。由于鸡翅冻成了硬块黏在一起,顾客用螺丝刀撬开后,直接用手去挑选。
在城关区某冷冻品批发市场,散装的蟹棒、脆皮肠、丸子等散装速冻食品五花八门,有的是在一个大塑料袋子里,有的就散着放在盒子里。问起摊主这些丸子的产地、保质期时,摊主接连摆手表示不知,“这些速冻产品是刚进的货,放心挑选吧,都是近期的货,很新鲜。”
据了解,从2007年起,我国《速冻面米食品行业标准》就已正式实施,散装速冻水饺、汤圆等速冻食品不允许不带包装裸卖。
医生提醒,在煮速冻食品时一定要煮久一点,在确保熟了的情况下,再多煮几分钟,这样吃起来也更放心一些。建议市民在选购散装鱼丸等速冻食品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地方购买,并注意保留消费凭证。
超市食品区卫生堪忧
近日,记者走访部分超市时发现,很多散裸装食品并没有按照相关规范加盖防尘设施,有的虽然有,却为了图方便都完全敞开着,还有一些顾客在购买时有摸闻的现象。一些散装食品区的工作人员不戴口罩,或把口罩挂在嘴下,谈笑风生,而且徒手拿取食物。
其实,早在2010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修订的新《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按照相关规定:超市里的“裸装食品”(包括自制食品)必须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采光、照明、通风、防尘、防蝇、洗涤以及处理废水等设备或设施,且保证在4小时内销售完。
在雁滩某超市食品区,散装的面包被裸放在货架上,上面没有任何东西遮盖;在熟食区,已经做好的肉类品、凉菜也都赤裸裸的“躺”着,没起到防尘遮盖的效果。其间,一位顾客问随行家人想吃点什么,她一边征求意见,一边用夹子取了几个样品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又放了回去。
对此,一超市食品区工作人员介绍说,一旦看到顾客触碰散裸装食品时,他们会上前劝阻,并提醒消费者使用消毒的塑料夹。
2006年,由商务部制定的《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就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了超市出售散装食品应用防尘材料覆盖,设置隔离设施,以防二次污染。
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散装食品时,往往注重价格,而忽略食品信息。
“即便有防尘遮盖,也不能避免消费者摸闻食品和超市销售人员违规售卖过期食品现象的存在。”市民郭先生坦言,还有就是购买散裸装食品,经常都找不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只能根据购买的日期进行判断,让他觉得心里没底。规范操作流程防止“病从口入”
采访中,大多数市民呼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的力度,来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
“一些在超市裸销的食品也保障不了卫生安全,街头菜市场就更让人不放心了。”市民姜毛鹃说,看着裸放在柜台里的食品被人翻来翻去,难免让人担忧。她每次买回这些食品,总要重新清洗多遍才敢食用。
“共筑食品安全防线,商家不仅要规范操作,公众自身也要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才行。”兰州军区总院安宁分院刘东亮教授表示,病从口入,炎炎夏日,气温升高,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加大监管力度。
针对散装食品裸卖问题,早在2009年,兰州市工商局城关分局就出台了《城关区流通环节散裸装食品管理试行办法》,在城关辖区各大超市建立和推行了散装食品的五项管理制度。
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安全监督处负责人介绍,自从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已做了明确分工。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据省工商局食品监督处工作人员透露,随着夏季高温的到来,食品安全巡查监管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巡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