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质量监督

2012民生数据传递和谐福音

时间:2013-01-07 09:25:23   作者:

  1月6日,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2012年自治区各项民政民生指标、民生工程任务目标圆满完成。全区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385元,农牧区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583元,月均分别比2011年提高58元和46元,超过了自治区确定的39元和20元的指标要求。

  7月21日,一名孩子在霍林郭勒市早教中心玩益智玩具。自2009年起,内蒙古霍林郭勒市政府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创建并完善了该市幼儿早教中心,全市(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0到3岁的孩子都可在此享受免费早教。目前,霍林郭勒市幼儿早教中心为全市千余名孩子提供早期教育服务。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1月6日,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2012年自治区各项民政民生指标、民生工程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全区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385元,农牧区低保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583元,月均分别比2011年提高58元和46元,超过了自治区确定的39元和20元的指标要求。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295元,农村牧区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47元,分别比上年提高37元和36元。全区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均排在全国第7位,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排在第5位和第7位。

  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4858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2823元,分别比自治区年初确定的目标提高了845元和363元,供养水平分别排在全国第7位和第14位。全区564所敬老院床位总数达到50851张,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7%,床位使用率达到54%。全区有9个盟市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解决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政策文件,232所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完成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占全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总数的42%。

  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月平均70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月平均500元,“三无”人员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孤残儿童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10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900元,供养水平均排全国第3位。全区9个盟市孤儿保障标准超过了自治区的目标要求。

  全区全年下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4.15亿元,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01.02万人次。

  全区城市住院救助比例达到59%,农村牧区达到54%;城市医疗救助住院平均封顶线达到2.28万元,农村牧区达到1.99万元,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随来随治、随走随结,极大方便了城乡困难群众诊疗费用的结算,减轻了患重特大疾病的城乡困难群众的就医负担。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包头市石拐区等14个旗县(市、区)分别开展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试点工作。

  2012年前11个月,全区共救助新考录的城乡困难家庭大学生4.04万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359万元。自治区本级财政共安排“三民”生活补贴资金4402万元,全区“三民”保障标准在当地低保标准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200元,平均保障标准达到585元。2012年,我区将临时救助范围从城乡低保对象、城乡低保边缘户扩大到常住非户籍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人口,救急救难的作用初步显现。全年全区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6.93万户,累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4158万元。2012年,全区共下拨老年人高龄津贴补助金1.36亿元,24万名老人受益,有10个盟市推行了高龄津贴普惠制。详细>>>

【成就】

  内蒙古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攀升

  从起初提出的“强区富民”,到“十一五”提出的“富民强区”,再到如今“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内蒙古发展思路变化的深刻含义不言而喻:发展为人民,民生大如天。

  各种数据都在显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连续攀升,115万贫困人口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居全国前列,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

  在以往民生投入1800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内蒙古各级财政民生投入达到1956亿元,主要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都在20%以上。投入1168亿元资金,为百姓办好“十二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各族群众普遍受益。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0408元和6642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29位和第22位上升至全国第10位和第15位。

  “民生工作一定要实打实,一定要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决策者的声音温暖着每一个人。详细>>>

  告别“板夹泥”住进保障房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伊尔施镇。这个大兴安岭脚下被冰雪覆盖的小镇,犹如一个童话世界。走进天元小区,随便敲开一户人家,室外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与保障房内的温暖如春形成鲜明对比。

  “再不用住板夹泥的房子了,再也不用为过冬取暖发愁。”家住天元小区的徐贵军的“梦想”随着大兴安岭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都实现了。

  今年50岁的徐贵军是阿尔山林业局桑都尔林场的护林员,一家三口在林区的板夹泥房一住就是20年。“你可不知道那板夹泥房,四处漏风不说,做饭、取暖都得自己烧煤。”

  徐贵军说的“板夹泥”房是林区的“特色”。阿尔山市伊尔施镇地处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曾经是重要的木材产区之一,当地林业职工就地取材,用木材和胶泥盖起“板夹泥”房子。但这样的房子不保暖,还存在火灾隐患。详细>>>>

亮点】

  大力实施惠农惠牧政策,全力狠抓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扩大民生改善范围……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拿出“真金白银”解决民生难题,提升各民族、各阶层群众的幸福指数,一幅惠民富民的生动画卷正在全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

  惠农惠牧政策降甘霖

  “我和老伴有4张卡,低保金、养老金和阶段性禁牧补贴全在里面,每年有1万多元,日常生活富富有余。”年过七旬的进城蒙古族牧民米希格,一边介绍他享受的各种补贴,一边拿出4张借记卡。一张卡上写着“惠农惠牧一卡通”,另外两张是老两口的养老保险卡,还有一张低保卡。

  米希格和妻子是锡林郭勒盟的牧民,由于年事已高,加上“围封禁牧”等生态移民和惠牧政策鼓励,2006年将牲畜出栏后搬入城镇。

  如今,老两口每人每月有200元低保金,全家每年享受7000多元阶段性禁牧补贴。2011年,他们自愿参加牧区基本养老保险,保费先由政府垫付,后从养老金中分年限、按比例扣除。扣除保费期间,他们继续享受低保政策。

  米希格享受的各种补贴,只是内蒙古落实惠农惠牧政策、用真金白银惠民生的一个缩影。2006年,内蒙古先于全国一年实施农村牧区低保制度。2011年,保障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年360元提高到1611元,补助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全区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并努力将城镇非从业居民和农牧民纳入保障体系。详细>>>

【方向】

  内蒙古:富民与强区并重

  内蒙古持续发力,奋力赶超:从2002年到2011年,全区GDP总量先后超越9个省区市,由全国第二十四位上升至全国第十五位,是我国5个自治区中首家、西部12个省区市中第二个进人“万亿俱乐部”的省份;人均GDP由2002年的7233元增加到2011年的57515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十六位前移至第六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先后超越7个省区市,由全国第二十五位升到全国第十八位。用短短10年时间,内蒙古实现了经济实力由全国后列到中列的跃升。详细>>>

【评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善政

  郝金凤说,她们这代人虽然曾经遭遇过不幸,如今却赶上了幸运时代。14年前,郝金凤从呼和浩特市橡胶厂下岗,房子在离婚时判给了前夫,自己带着年幼的女儿和患有重病的母亲,在城郊租房住,“上有老下有小”,让郝金凤感到生活压力很大。“当初,要不是亲戚朋友帮忙,真熬不下去了。”

  然而,从2005年起,郝金凤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义务教育免除了女儿的学费,城镇医疗保险能报销一部分母亲的医疗费用,年过70岁的母亲,每月享受100元生活补贴;环卫部门招聘保洁人员,郝金凤作为下岗困难职工被优先录用,重新挣上了工资……详细>>>

  时代强音:民生财政温暖内蒙古

  历史,总是在不断流变的现实呼唤中确定它的走向。现实,总是在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中承载万千梦想。未来,总是在充满理性的无限展望中让人豪情满怀。

  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一时空坐标,足以引发我们对一个欠发达地区的深远思考:

  在由加快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转型中,内蒙古到底经历了一场什么样的大考?

  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奔向小康的社会转型中,内蒙古究竟演绎了一场什么样的大戏?

  在“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上述两大问题是今日之内蒙古亟待破解的谜底,也是未来之内蒙古无法回避的课题。详细>>>

主办单位: 甘肃工合质量信用评价中心 甘肃省工业合作协会 备案号:陇ICP备1700442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1905号

联系电话:0931-4128982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统办一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