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通过审核企业
规范生产,争取拿到“产奶证”
在牛奶行业,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这张“乳制品生产许可证”被形象地称作“准生证”,拥有了它,企业才有光明正大生产的资格;失去它,则意味着企业要关门停产。广西农垦金光乳业公司是此次南宁7家乳企中唯一一个“掉队者”,他们没有拿到这张生死攸关的“准生证”。
该公司的总经理助理韦家周告诉记者,金光乳业拥有广西最大的无公害奶源基地,但没有通过乳制品生产企业重新审核,对企业的影响很大,从4月1日开始,企业已经停产,数百名员工也一下子没有了活干。面对这个困境,公司正在加紧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达到《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的审核要求。另一方面,公司还拥有乳饮料的生产许可,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大力生产乳饮料产品,渡过难关。
百色市农校牛奶场也没有拿到这张“准生证”,牛奶厂的负责人陈先生表示,由于该场生产规模达不到国家要求,所以没能通过乳制品生产企业重新审核,乳制品“食品生产许可证”已被吊销。但该场目前正在申请饮料类的生产许可,估计问题不会太大。证件下来后,原有机器设备将可以重新得到利用,工作人员也可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在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畜牧与饲料处副处长罗军看来,目前没有通过重新审核的企业大都是一些小规模企业,除了转产的选择外,如果自身没有条件进行技术改造,被大企业兼并重组也可以成为一种选择。罗军说,地方乳制品企业往往已经在当地扎根多年,虽然规模不大,但大多也有不少机器设备、熟练工人以及自成体系的销售网络,如果因为没有通过重新审核全部放弃这些业已形成的资源,显然有些浪费。
质监部门
“过关”乳企并非一劳永逸
南宁市共有7家乳制品生产企业,此次拿到新的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有6席。南宁市质监局副局长黎富德告诉记者,南宁市质监局用“三抓手”的工作原则,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购置先进的生产设备,能自行检测三聚氰胺、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要求企业聘请专业的检验人员,在产品出厂前严把检验关;其次,建立了网络互联索证索票索表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查验制度,记者从南宁市质监局的监测系统上看到,每个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料来源、使用的添加剂剂量及企业的每次检测结果,都能从这个系统里监控到;第三,建立分类识别系统、定期媒体通报和市场化质量保险相结合的社会大监督机制。产品有质量问题,监管部门会向媒体通报。据介绍,南宁6家乳制品生产企业都与保险公司鉴定了质量投保合同,企业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保险公司要支付高额保费,因此,保险公司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黎富德告诉记者,对此次“过关”的企业来说,并非拿到新的生产许可就可高枕无忧、一劳永逸,按照规定,对通过审核后获证的乳制品企业出厂产品,除了乳企本身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检测外,质检部门每周还会对其进行抽检等。尤其是婴幼儿奶粉,企业需对出厂产品批批检验,质检部门也会加大抽检力度。今后无论是质监部门还是企业,都要做到两个“保证”,一要保证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的质量,要认真“回头”看一看,对于需要加紧改进的地方,一定要抓紧改进,不要因为把关不严留下隐患;二要保证对通过重新审核的企业进行后续监管的质量。乳制品生产过程中还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后续监管一定要跟上。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